返回  

01

“舌尖安全”守护师生幸福

——我市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纪事

2025年04月22日

本报记者 田慧 通讯员 胡乐彪

“自2024年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共检查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2450家次,出动执法人员6620余人次,排查风险隐患并整改862个,约谈11次,罚没款项18.74万元,修订完善相关制度35个,帮助108家学校配齐配全了三防设施、71家学校配齐配全了餐饮具洗消设备。组织2万余名从业人员集中学习,‘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日前,我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的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这组数字的背后,见证着全市教育人的努力。他们有哪些创新做法?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我们以校园餐专项整治为抓手,创新实施‘专题学习+理论大考+准入严控+长效监管’全链条管理模式,全力保障校园食品安全。”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明给出了答案。

学考并用

理论筑基拧紧从业责任链条

3月20日下午两点,市中区实验中学学校食堂工作人员侯敬龙午饭后收拾完毕,来不及休息,便捧起一本《学校食堂(配餐)食品安全知识汇编》认真读起来。像这样的画面,只是我市2万余名食堂从业人员的“冰山一角”。记者打开《知识汇编》,只见里面的内容涵盖《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中小学校食堂管理指南》等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管理、食物中毒及常见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等等。

“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是学校食品卫生的直接管理者和操作者,加强对这些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对落实各项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确保广大师生饮食安全、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颜鹏介绍说,他们围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了《学校食堂(配餐)食品安全知识汇编》,一方面便于统一学习操作,另一方面也有统一尺度考核。

从业人员理论知识到底学得如何?那就通过考试进行检验。

2月13日,让山亭区第五实验学校食品安全总监谭贵梅记忆犹新。从业二十多年来,他还是第一次经历全市组织的首轮食堂人员食堂知识“新春第一考”。

“这次考试,覆盖全市中小学、职校、高校三类550所学校的千余名食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牟森告诉记者,对考试排名后10%且分值低于80分的78人,建立了“末位重考”机制,又专门组织了集中学习和重新考试。

“通过学习,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章可循。比如,在制定每日食谱,对食物选择与搭配、每日能量供给、主料和辅料重量数量占比等方面,严格标准化界定,做到荤素适当、营养均衡,学生吃得更香了。”枣庄三中市中校区食品安全总监徐昭高兴地说。

双轨改革

家长驻厨激活共治动能

在滕州市北辛街道通盛路小学食堂里,一名头戴食品帽、身着白色卫生衣、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正在后厨有序地忙碌着,娴熟的动作、规范的操作,俨如一名从业多年的厨师,不由得引起记者的关注。见状,校长白连俊介绍说:“其实,她既是一名食堂工作人员,又是学校的一名学生家长。”

为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学校省心,我市创新“专业派遣+家长驻厨”双轨用人机制,全面推行从业人员劳务用工派遣服务,按“家长优先”原则招聘员工,鼓励中小学优先聘用学生家长从事中小学校食堂工作。目前,全市86%的学校食堂优先聘请学生家长作为食堂工作人员,覆盖了餐厅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同步建立食材采购、验收、储存到食品的加工、烹饪、分发的全流程监督共治制度,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实现监督覆盖率100%。

我市推行中小学校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做饭”监督理念。在一些学校的餐厅,学生们吃到的饭菜是父母亲手烹饪的,餐具是父母亲手洗刷的,进一步增强了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

红烧肉炖土豆、火腿西葫芦、豆芽炒粉条,营养米粥、米饭、橘子,餐食荤素搭配……午饭时间,滕州市东沙河街道中心小学二年级五班姜柯凡同学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他说:“今天的饭菜是我爸爸做的,真好吃!我要多吃一点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让家长作为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参与到学校食堂的工作中,除了方便家长员工监督学校食堂安全生产、规范食品原材料采购等进校园等社会问题,也使得学校食堂向学生和家长征求意见的渠道也更顺畅、方便。比如,学生对餐饮有什么样想法,家长第一时间就会知道,在食堂员工开会时就可以直接提出来,便于学校改进。

“三化机制”

长效监管筑牢安全防线

“校园餐专项治理工作虽然切口小,但牵涉面广、带动力强。”王光明说,中小学食堂专项治理和“校园餐”规范管理,是一项长效常态工作,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学校食堂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是全市教育人不断探索的课题。

为此,我市建制度,规范标准“挺在前”。通过健全“责任清单化、过程标准化、考核动态化”“三化机制”监管体系,不断提升中小学食堂治理水平,更好地保障全市各学校供餐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印发了《枣庄市校园供餐服务和食品安全工作方案》等各类相关制度文件16个。

走进枣庄市第一中学西校食堂,墙上悬挂着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手册,尽收眼底的清单,仿佛时刻提醒从业人员不忘职责。对此,我市建立了常态化开展每天陪餐、每周检查、每月测评等“八个一”工作机制,实施“日检查——周例会——月考评”闭环。

“每天,学校都会采购很多食材,这些东西的质量如何,存放在哪里?后厨人员操作过程是否标准规范……诸多问题,备受家长关注。”在薛城区凤鸣中学食堂,一块智能屏幕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屏幕里,从后厨到仓库,从操作区到分餐间,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中。

校长孙烨介绍说,这是学校新上的“明厨亮灶监控中心”。在这里,既可以实时看到食堂后厨的情况,还能查看当日食堂菜品的收货情况。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双月调度”机制,从学校供餐方式、压实学校主体责任、严格大宗食品采购、强化供餐日常监管、家校合作、供餐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今年以来,围绕“吃得安全、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全市开展2轮督导检查,及时督促各学校整改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疏忽和“漏洞”。

在考核上,我市将学校食品安全纳入食品安全评议考核和创建“食品安全县”的重要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出台了《学校食堂和养老机构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线上巡查工作方案》,监管人员利用“互联网+监管”平台,通过观看视频直播形式,将远程巡查与现场检查有机衔接。

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全部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改造,实现了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控和数据分析,校园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显著提升。

为提升学校食堂建设管理水平,增强校园供餐服务能力,织密校园食品安全风险“防护网”,牢牢守住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我市还开展了学校标杆食堂创建工作。“计划利用3年时间,创建30所左右学校‘标杆食堂’,推动全市中小学校规范化食堂达标率100%。师生就餐满意度显著提高。”王光明表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