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荡火种——沙家浜

2025年11月06日

□张玉军

沙家浜其地名是20世纪30年代那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月演化而来的,更是六七十年代一部戏曲作品演绎的革命的蒙太奇般的一景。

说起苏州市的常熟地区也许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道,但是一提起沙家浜就不一样了,特别是20世纪中后叶出生的人,几乎是人人皆知。沙家浜其地名是20世纪30年代那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年月演化而来的,更是六七十年代一部戏曲作品演绎的革命的蒙太奇般的一景。

小镇原名横泾镇,因为沪剧《芦荡火种》,特别是改编成京剧《沙家浜》后的巨大名声而改称“沙家浜”。虽没有史书的记载、没有碑铭石刻,但一台戏唱了下来,说改就改了,横泾镇从此沉没,所有的故事都从沙家浜开始。

横泾镇把自己的故事衔接到一台戏上,从此,这里的一汪大水便注入了文学的魂与魄,那些集聚到阳澄湖上的人们不仅因为水乡而风光,还因为听到了文学的呼唤。

四月二十六日下午,太阳还有一竿子就要坠入湖水的时候,笔者同市老促会的同志们来到了沙家浜,并一同入住在了一家名叫“久住”的旅馆里。接近黄昏,笔者漫步在镇子的街巷里,给人的感觉是镇子不大,人家相对筑屋,前门是街,后门通水,街巷的路全然是石板铺就,石板与石板之间并不严实,像是故意留着空隙儿。从石板路往里走,看两边房舍大都是两层,用横七竖八的木头搭成,其结构巧妙,古色古香,引人入胜。再往前走,有旧寺数座混杂于高铺之间,门前的石狮子并不威严,倒形状喜庆可掬。穿过一座木桥,就见石板路旁有一处标有“刁家大宅院”的院落,走进宅院,只见立柱高庭,陈旧古老的八仙桌、太师椅摆放在正庭的当中,似乎让人看到了当年刁家的威严。从刁家宅院走出来直冲着的巷子里,老远就看到了有三尊铜像矗立在湖水边,走近一看,原来是《沙家浜》智斗一场戏里的三个人物,分别是阿庆嫂、胡传魁和刁德一。在三尊雕像旁边楼阁的门脸上,“春来茶馆”几个大字瞬间映入了笔者的眼睑。

在我接触到的革命历史教育中,一直期待着能够亲身到沙家浜,特别是走进春来茶馆里去体验一番。当我以激动的心情走进茶楼里,却一眼看到了内门外庭院里的灶台,记得在阿庆嫂的唱词里有一句“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啥为七星灶?噢,原来是在垒起的灶台上,盘有七个灶眼,每个灶眼上坐有一把铜壶。在弄明白了七星灶的同时,耳边又响起了阿庆嫂当年那脍炙人口的唱腔……

在“久住旅馆”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上午九点来钟,学习考察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从而了解到了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一带坚持斗争的革命轨迹。

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奉命东进部队改名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在东进中的五月二十九日,首战无锡“黄土塘”告捷,六月二十四日夜袭沪宁铁路,全歼浒墅关车站日军,七月二十二日火烧上海虹桥机场。在对日伪军连续打了二十多场胜仗后,打出了“江抗”的声威,同时也惊动了国民党顽固派,下令江抗要撤出苏东地区。我党为顾全大局,江抗奉命于九月西撤,留下了刘飞、夏光、黄峰等一批伤病员在此养伤。

当时的常熟县县委书记李占模、常熟民抗司令任天石,根据这一地区较为复杂的斗争形势,把伤病员安排在了阳澄湖西畔的沙家浜一带,也就是横泾浜、董家浜、曹家浜、张家浜等地。这一带的河汊纵横交错,芦苇丛密,便于隐蔽。同时这一地区党的基础工作较好,群众热情拥护江抗子弟兵,因而在此处建立芦荡医院较为安全。

那时的常熟各镇都有茶馆,如横泾浜的春来茶馆,董家浜的东来茶馆等,这些茶馆大都是我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他们以接待八方来客聊天消遣为掩护,暗中却是议论国事交流信息。一有风吹草动,群众便奋力争先地把伤病员们转移到芦苇荡里去。

盘踞在阳澄湖一带的草头王胡肇汉,军统特务、诡计多端的参谋长王群,他们对江抗怀有深仇大恨,勾结日伪军,经常带人来茶馆搜捕新四军伤病员。戏剧中的地下党员、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普通群众沙奶奶,她们经常是勇敢沉着地与敌人智斗周旋,转移敌人的目标,以保障伤病员们的安全。这些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典型化地反映出当时的真实状况,教育了一代人。

在茶馆的掩护下,新四军的伤病员集中起来成立了新“江抗”。成立新“江抗”后,战士们的求战心情迫切,他们把老江抗西撤时埋下的武器挖出来,在北桥设伏,袭击了日军的汽艇一艘,缴获了敌人的轻机枪一挺,三八大盖十多支。新江抗的枪声,刺破了沙家浜乌云阵阵的上空,群众纷纷奔走相告:江抗回来了!从此,沙家浜的芦荡火种熊熊燃烧了阳澄湖畔。

沙家浜从抗战到现在已过去八十多年了,其历史的遗存与资源是有限的。然而,沙家浜所在地的领导却是独具慧眼,他们紧紧抓住了沙家浜的红色资源,以文化为魂,以红色为魄,把开发红色景点的文章做足做好,使得沙家浜成为了红色旅游的经典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