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本报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谢清扬 魏忠富
近年来,薛城区政协紧扣“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目标,把提案工作作为履职“主抓手”,以“高位推动、源头提质、创新协商、精准督办”构建全链条闭环体系,让提案从“纸上建议”变为“民生实景”。2024年以来累计立案提案292件,办结率100%,满意度连续两年超95%;2025年推出的双月提案协商机制更是成为解难题、促发展的“利器”,相关经验获多家媒体报道,提案工作还获市政协通报表扬。
领导带头“领办”
提案办理有“力度”
“提案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抓得实不实。”薛城区政协创新建立“区委书记带头、分管区长牵头、政协主席督办”三级联动机制,将提案办理与全区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2025年,区委书记巴海峰亲自领办“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重点提案,3次召开专题推进会,直面产业发展中的设备更新、人才短缺等痛点。在他推动下,区工信局联合12个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出台16条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为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引进3家龙头企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今年24件重点提案均由区级领导“认领”,通过带头调研、现场办公、跟踪问效,让提案办理不“走过场”。数据显示,今年该区提案办结率、落实率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15%和22%,形成了“提得准、领得实、办得好”的良性循环。
源头严管“提质”
提案内容有“精度”
“提案质量是履职的‘生命线’,得让委员从‘会提’变成‘善提’。”薛城区政协副主席姚三石的话,道出了提案提质的关键。为此,区政协搭建“能力提升、线索挖掘、审查优化”三位一体质量管控体系。
每年组织提案撰写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讲选题、教方法,累计覆盖委员200余人次;还办起“提案沙龙”,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分享写作技巧,帮委员“充电”。在线索收集上,既靠微信公众号征集群众建议,2025年收到86条民生线索;也组织委员深入社区、企业“敲门调研”,4次专题视察收集到2万余字一手材料,让提案更接地气。
审查环节更是“严”字当头,建立“初审+复审+联审”机制,对选题空泛、建议笼统的提案,要么指导修改,要么合并处理。2025年十届四次会议收到214件提案,最终立案156件,立案率72.9%,较往年下降8个百分点,但提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大幅提升。
面对面“协商”
问题解决有“速度”
“以前提案回复靠‘文来文往’,现在坐在一起聊,问题当场有回应!”这是委员们对双月提案协商机制的真切感受。2025年,区政协聚焦“小切口、大民生”,每两月选出1-2个主题,组织委员与职能部门面对面沟通。
4月的协商会上,委员们提出的“小沙河管护”建议,水利、城管部门当场接办,很快投入380万元完成清淤和绿化;针对“枣庄西站环境整治”的协商,让车站周边23个问题得到整改,旅客满意度从78%涨到92%。6月的涉企执法座谈会后,区司法局出台20条“柔性执法”措施,1200多家商户受益。8月围绕小区消防协商,厘清了应急、住建、物业的责任,建立起联动处置机制。
截至目前,6次协商推动36件民生提案落地,办结时效平均缩短30%。接下来,区政协还将围绕教育领域开展协商,持续以提案之力,为“品质薛城”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