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本报评论员
“城,所以盛民也。”这句穿越千年的古训,在枣庄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中获得了鲜活注解。从“煤烟漫天”到“绿意盎然”,从“资源依赖”到“动能焕新”,枣庄以绿色低碳转型为笔、以民生福祉为墨,在鲁南大地书写出“城兴民安、绿惠民生”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篇章。
自2009年入选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来,我们始终将“还绿于民”作为转型首要任务:实施山体水系综合修复,让曾经的采煤塌陷地变身生态公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面积达到110.95平方公里,让“雨天看海”成为历史;改造雨污合流管网107.13公里,9个国省控河流断面水质始终保持Ⅲ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5.6%。这些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擦亮了城市底色,更让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成果,彰显了“城市发展为了人民”的核心要义。
绿色转型的核心,是培育新兴动能、拓宽富民增收路径,通过产业升级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我市精准锚定锂电新能源赛道,形成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深挖特色资源潜力,让“小石榴”变成“大产业”。峄城石榴全产业链产值破百亿,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支柱。从鲁南大数据中心到山亭区零碳智慧园区再到台儿庄古城的文旅融合,绿色产业重构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让转型红利精准滴灌到群众生活中。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求我们的规划必须以生态宜居为核心,为人民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仅是产业的“新陈代谢”,更是整个城市空间、功能和品质的“系统升级”。我们要将因采矿而创伤的土地转化为绿意盎然的公园,将废弃的工业遗存转化为富有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构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绿色廊道。这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排放的建设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低碳交通,推广“15分钟低碳生活圈”。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为人民健康着想、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生命体。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蝶变,意味着从工业文明的“功臣”向生态文明的“先锋”的跨越。绿色低碳转型,不是一道可选题,而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必答题,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一笔。这笔,蘸着科技创新的墨,染着生态文明的绿,最终要描绘的,是全体枣庄人民灿烂的笑脸和可持续的幸福。当转型后的枣庄以天蓝水清、产强城兴、人和民富的姿态屹立于齐鲁大地时,我们方能自豪地宣告:这座古老的资源型城市,真正读懂了“盛民”的真谛,交出了一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