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银发力量” 托举青少年成长之路

——市关工委“四项工程”的暖心实践

2025年10月10日

本报记者 秦庆国

9月1日,开学第一天。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南校区内,75岁的“五老”宣讲员王金国手持父亲王志胜(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的老照片,正向学生动情讲述沙沟受降、炭场秘密联络等抗战往事。同一时间,这样的“开学第一课”在市中区多所中小学同步开展,1.4万余名学生在“五老”的红色故事和法治课堂中迎来新学期。这不仅是市关工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掠影,更是其实施“党建引航、薪火传承、关爱护航、固本提质”四项工程的常态实践。

不久前,在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5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市关工委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这是我市连续八次获此表彰;市教育局关工委也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3位同志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背后,彰显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市2.8万名骨干“五老”志愿者的倾情付出、无私奉献。

实施党建引航工程:

构建协同育人的“大关工”

“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建带关建’是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前提和保障。”这是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庆喜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来,市关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服务青少年正确方向,坚持“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实施“党建引航”工程,推动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自1999年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连续27年印发市关工委工作要点,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出台后,我市迅速配套实施意见,明确“党建带关建”机制,为跨部门协同画定“路线图”。连续27年的“两办”文件,不是形式延续,而是把青少年关爱工作嵌入全市发展大局的“硬承诺”。

制度护航下,按照“强基层、全覆盖”原则,在各区(市)、部分市直单位、高校及65个镇(街)成立关工委组织,构建起“市—区—镇—村”四级网络,42家成员单位通过“制度联建、教育联抓、关爱联动、创新联手”的“四联”机制,实现资源“攥指成拳”:联合政法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联合教育局推进校园思政教育,联合群团组织凝聚多元力量护航青少年成长,联合卫生健康委深度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联合文化和旅游局敞开红色教育基地大门……

实施薪火传承工程:

把信仰扎根在孩子们心田

今年夏天,市关工委、市教育局等4部门联合开展的“党史国史・我来学我来讲”活动,近百件优秀作品从各所学校汇聚而来,有的孩子穿着小戏服,举手投足间将峥嵘岁月里的故事演得鲜活动人;有的孩子和“五老”共读红色绘本、同讲革命故事,朗诵声里满是对英雄的敬仰……这是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更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生动写照。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各级关工委在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深挖铁道游击队、运河支队等红色资源优势,探索成立“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联盟”,编印《红色故事选编》《英雄枣庄的红色印迹》等本土读物,让青少年从身边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举行了“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精神进校园”“枣庄市党史VR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和红色研学、夏令营、缅怀革命先烈等主题实践活动,形成了“红色铸魂+实践育人”的特色模式。五年来组织广大“五老”走进全市中小学开展红色宣讲1.5万场(次)。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棋比赛创始人、“五老”宣讲团成员李壮猷说道:“我们要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关键词植入棋局,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棋比赛已经连续11年在高校、中专、小学举行,获评教育部关工委优秀案例。联合妇联等部门打造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联动机制,开展家风家教主题活动,打造“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家庭教育工作品牌”2个。

实施关爱护航工程:

把关爱送到孩子们最需要的地方

在滕州市大坞镇快乐成长营,“五老”将防溺水知识、防欺凌法律知识编成快板词,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让孩子们学唱;在山亭区徐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五老”邢如雨用非遗皮影戏赋能学生安全教育;中秋节前夕,“五老”关爱指导团为家庭困难的孩子们送去爱心礼包,并举行励志讲座。

一枝一叶总关情,点点滴滴暖人心。关工委化身“青少年守护者”,组建孤困儿童关爱服务团队,组织“五老”与农村留守儿童、困境青少年结对,持续开展“五老”关爱行动,对青少年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关爱。五年来各级关工委关爱团队直接帮扶孤困留守儿童310余人,举办留守困境儿童假日成长营20余期,累计募集助学资金800余万元,资助2000余名大学生圆梦校园。连续五年召开全市学生防溺水工作推进会,协调人寿公司累计为孤困学生捐赠平安保险9200人(次)。滕州市利用闲置校舍建设18处快乐成长营,组织“五老”与营地结对,开设红色教育、手工制作、农业种植等课程,让600多名留守困境儿童假期有去处、思想有引领、安全有保障。争取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护苗行动专项基金为11所学校捐赠护眼灯具4800余盏。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联合政法、教育等部门持续开展“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五年来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宣讲团采取“点单式”方式累计开展普法宣讲1800余场次,推选370余名市级“法治课代表”,20名学生被评为全省“普法好少年”“法治课代表”。“五老”志愿者督查网吧、参与课后服务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将特殊未成年群体作为重点,在专门教育学校设立“五老”工作室、青少年法治宣讲驿站,探索建立“五老+志愿者+专业社工”边缘青少年关爱帮扶路径,获枣庄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实施固本提质工程:

让“五老”精神熠熠生辉

在学校里,“五老”志愿者动情地讲述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在街道上,“五老”志愿者穿着红马甲清理花坛的垃圾;在社区里,“五老”志愿者化身矛盾调解员抚平邻里间的褶皱……这一个个场景正诠释着“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

优化提升人员队伍,让“五老”力量竞相奔涌。采取“组织发动+典型带动+情感联动”模式,动员更多有热情、有能力、有爱心的“五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建立“常态化退出和补充机制”,让“五老”队伍保持蓬勃活力。各级关工委根据“五老”兴趣特长,组建宣讲团、关爱指导团、劳模精神宣讲团、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青少年法治教育宣讲团、枣庄榴花孤困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团、学雷锋志愿者联合会等专项团队,突出“五老”专业化、特色化。

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进一步彰显“五老”精神。联合国资委等部门推进企业关工委建设,开展老青结对“传帮带”活动,聘请“五老”担任技术导师、设立工匠讲堂,助力高素质青年职工队伍建设;联合老干部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持续开展“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枣庄发展”主题活动,举办农村青年技术培训指导130余次,助力青年农民科技致富。

典型引领与品牌打造,“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我市涌现出弘扬雷锋精神的曲建文、傅延华,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的王金国、任守景,关爱孤困儿童的金殿忠、李燕芳等优秀“五老”;打造了“雷锋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棋比赛”“家风家教润童心”等特色品牌,“五老助思政”做法在全省推广。2025年3月,“全国学雷锋两会”在我市召开,推广“学雷锋枣庄模式”,市学雷锋志愿者联合会荣获“新征程学雷锋楷模单位”称号,“枣庄经验”走向全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新征程上,千万名“五老”仍在路上,用关爱守护成长,用奉献诠释担当,不断在关心下一代的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枣关爱 护成长”品牌,成为枣庄最温暖的“城市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