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本报记者 贺迎秋
在水清岸绿的江北水乡,各镇街疏密相宜、生机盎然,构成最基础的发展单元。
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近年来,我市以“镇域崛起、业兴民富”为主线,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城乡融合为路径,全面掀起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热潮。
一座座小镇拔节登高的发展故事,也折射着我市城市发展的活力与韧性。
锚定特色赛道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从一块煤发迹,实现“乌煤”变“绿金”的华丽转变。
作为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传统工业重镇,滕州市西岗镇也曾陷入单纯“挖煤”“卖煤”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为了牢牢抓住发展主动权,西岗镇依托鲁南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持续开展园区平台招商,广泛挖掘招商资源,建立线索项目清单,深度对接目标企业,大力招引精密铸造、废旧钢铁、玻璃回收再利用,汽车家电拆解等产业链项目。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文旅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抓住一个个“新风口”培育梯度接续产业。
如今的西岗镇,人水和谐绘就农文旅融合新画卷,绿色新动能引领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不能只靠“老天赏饭”,更要立足市场需求,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从“土特产”到“致富果”,小小石榴如何链出百亿大产业?
在峄城区榴园镇,石榴的“变身魔术”令人惊叹。干净透明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晶莹的果肉化作NFC果汁和石榴小青柠饮品,果渣“重生”为高纤维零食。
目光转向万景园苗木盆景专业合作社,关于“小盆景”做就“大产业”的生动图景又在上演。一盆盆造型精巧的石榴盆景星罗棋布,晶莹剔透的果实点缀枝头。从庭院里的“小盆景”到电商平台的“紧俏货”,榴园镇的石榴盆景不仅让“致富果”有了新形态,更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方寸之间书写着产业兴旺的新篇章。
推动城乡融合
提升镇域发展品质
提升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哪里?答案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山亭区冯卯镇独古城村,农家小院流水潺潺、景观别致,和美乡村新风荡漾、物阜人丰。
在保护传统古村落的基础上,独古城村突出“一院一主题、一院一特色”,规划建设“乡里乡亲”主题民宿,打造自驾游、亲子休闲等乡村游基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近年来,独古城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岩马湖西岸生态环湖路,整合沿湖景点串珠成链,盘活利用闲置资产,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小山村的美丽蝶变。今年2月,独古城村入选2024年度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优秀案例。
现代化教室窗明几净,体育设施错落有致,文化长廊底韵悠长。位于薛城区陶庄镇的枣庄市第二十中学先后投入560万元,建设标准化运动场,打造校园千兆网平台,并在全市率先建成集中供暖管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而这也成为全市积极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乡镇延伸的缩影。截至目前,全市44个镇全部成为省市级强镇筑基试点镇,完成100%目标任务;全市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稳步推进,将利用三年时间打造300个样板村卫生室带动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五有三提升”要求。
强化政策支持
激发镇域发展活力
为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乡镇的支持力度,激发镇域发展活力。
在财政支持方面,每年投入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引领乡村振兴“双十百千”工程实施。在全市范围内确定5个薄弱镇,市区财政每年按照1:1比例每个镇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补助,用于标准厂房、设施农业、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
在人才政策方面,搭建镇街“五办四中心”架构,创新镇街岗位化运行,配强镇域经济发展工作力量。2024年通过“减上补下”方式,向镇街下沉编制402名,并推动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深入实施“榴枣归乡”工程,统筹用好“返乡入乡创业20条”等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优秀人才返乡任职、投资兴业,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3亿元,其中为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0万元,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返乡创业。
镇域向“新”攀登、向“好”发展,正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各个镇街如同奔流不息的小溪,汇入江河,凝聚成枣庄力争上游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