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立人间万象新

2025年08月21日

□徐龙宽

立秋,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节气,穿越千年的时光,承载着天文历法的智慧、自然物候的奇妙、传统习俗的韵味以及文人墨客的情思,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当诗人刘翰在寂静的秋夜,从睡梦中醒来,发现满阶梧桐落叶,那丝丝秋意便悄然入心。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金秋的大门,在岁月长河中,也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与无尽的诗意。

从天文历法的角度看,立秋是太阳到达黄经135°之时,通常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交节。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利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的重要节气之一,早在《太初历》中就被正式订于历法,明确了天文位置。立秋的“立”为开始之意,“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意味着万物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内敛,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有趣的是,在易学的卦气说中,以四正卦主春夏秋冬四时,《离》卦九四爻主立秋节气,虽清代学者俞樾曾对此质疑,但此说传承已久,反映了古人对节气与自然规律的独特认知。

立秋的物候变化,是大自然谱写的一曲奇妙乐章。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之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凉爽的西北风开始吹拂,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这便是“凉风至”。此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在清晨凝结成晶莹的露珠,恰似珍珠般洒落,此为“白露生”。而寒蝉,这小小的昆虫,似乎也感知到了秋天的凉意,在枝头发出阵阵鸣叫,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转,演绎着“寒蝉鸣”的乐章。

在古代,立秋还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有着诸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在宋代宫廷,立秋日有“梧桐报秋”的仪式。人们将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唱道:“秋——来——了——”,随即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而落,昭告天下秋天的到来。这一仪式充满了诗意与庄重。民间还有“贴秋膘”的习俗,夏日酷热,人们胃口不佳,体重往往有所下降。立秋后,秋风送爽,胃口大开,便通过吃各种肉类来补偿夏天的损失,“以肉贴膘”,期盼着能在秋天养得膘肥体壮。此外,“咬秋”“啃秋”的习俗也别具风情,天津等地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认为这样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对于农民而言,立秋更是意义非凡。农谚有云:“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立秋日的天气状况,似乎预示着农作物的收成。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农田里,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他们追肥耘田,加强田间管理,精心呵护着即将丰收的希望。“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雨水对于农作物的收成至关重要,充足的雨水能让秕稻变成饱满的米粒,带来丰收的喜悦。

立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是蕴含着无尽的情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借立秋时节的“金风”与“玉露”,描绘出牛郎织女相逢的美好瞬间,赋予了立秋浪漫的色彩。“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则从时光的流转中,感慨岁月的匆匆,立秋的到来就像一声警钟,提醒着人们时光的飞逝。在他们的诗词中,立秋既是自然的节气,更是情感的寄托。

立秋,这一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节气,穿越千年的时光,承载着天文历法的智慧、自然物候的奇妙、传统习俗的韵味以及文人墨客的情思,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它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自然的律动,品味岁月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