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助推乡村振兴

2025年08月20日

本报记者 王溯 通讯员 马文明 李超

“我的‘谷王’玉米联合收割机因故障频发闲置多年,得益于国家农机报废补贴政策,不仅获3万元报废补贴,还有7千元废铁钱。”市中区西王庄镇后屯村农机手朱师傅感慨道。去年,枣庄作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首年实施城市,成效显著:报废老旧农机具3300余台,淘汰落后动力超11万千瓦,更新先进适用机具370台,拉动市场消费投资5000余万元,初步构建起高效的农机报废回收拆解体系。

为推进政策落地,我市创新工作机制,由单部门主导转为多部门协同。农业农村、发改、财政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精准测算需求、安排资金,实现数据共享与高效兑付。通过悬挂条幅、设置宣传栏、发放布袋等方式,在县级服务大厅、农村大集等场所广泛宣传;举办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邀请专家解读政策,提升实施精度。2024年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民无需新购机即可享受报废补贴,若另购同类农机还可提高50%补贴标准。

针对大量“无牌证”及未纳入管理的农机,我市探索“机主证明+企业核验+部门检验”模式。机主承诺合法来源,回收企业核验真实性,农业农村部门形式审核并组织三方验机。通过强化信息关联、拍摄机主与整机合影及铭牌照片、喷涂唯一编号等措施,确保信息可追溯。全年报废农机以小型拖拉机为主,占比36.1%,有效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

为确保资金安全,我市制定《2025年操作指南》,明确“七项标准”,规范核验、拆解、兑付流程,建立“黑名单制度”打击违规行为。将报废更新与安全生产监管结合,拆解前后必查系统信息,注销号牌,实现两系统互联互通,从源头化解风险。开展集中服务行动,联合行政审批部门现场办公,实现“跑一门、跑一次”,当场称重兑付残值,创新“县级审核、市级拨付”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在产业链培育方面,我市筛选6家具备资质的回收拆解企业,形成“5+1”竞争格局,并联合7家合作社构建“6+7”回收网络,方便群众就近送机,保障议价权。目前全市资质拆解企业达5家,成为报废农机处置的核心节点,推动资源化利用,延长农机产业链。

该政策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加速了绿色、智能、高效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化发展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监管强化和产业链培育,成功构建了农机报废更新的良性生态,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