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激活红色文化,扮靓生态家园,推动“两山”转化

红色沃土盛放乡村振兴之花

2025年08月07日

本报记者 张孝平 通讯员 宋伟

“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每逢周末假日,伴随着铿锵的歌声,在山亭区抱犊崮八路军115师纪念园里,抱犊崮剧社的群众演员们就忙碌起来。纪念园内,一行行展板介绍、一张张旧照展示格外引人注目。在“红色讲解员”生动的解说下,前来研学的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小学生研学团队驻足观看,不少人还拿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本,将眼前的所见所感认真记录下来。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插入抱犊崮山区,开辟鲁南抗日根据地。在这片被革命热血浸染的土地,无数先烈的英勇事迹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在人们口中深情传诵。

昔日的革命老区,如今成为乡村振兴的沃土、“两山”转化的实践高地。近年来,山亭区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进一步激活红色文化,扮靓生态家园,实现文旅深度融合。

在抱犊崮八路军115师纪念园,通过变“陈列式展览”为“多样式教育”,变“阵地式讲解”为“体验式互动式宣讲”,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实起来。去年以来,共免费接待社会团体200余次,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和未成年参观者达1万余人次。

为助推红色产业发展,山亭区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葫芦套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园—苏鲁豫皖边区特委纪念馆”等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结合,逐步形成红色教育、田园休闲、旅游观光、康养保健等多种业态协同发展新格局。今年以来,累计接待研学、旅游、考察等团队2.5万人次。

近年来,这个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成势见效、持续突破,先后实施乡村振兴项目328个,高标准建成环岩马湖、环翼云湖等1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深挖资源价值,实施全链升级,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至103家,农产品加工业营收实现102.7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0亿元,新发展农家乐74家、采摘园5000余家,建设网红打卡点247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产业饭”。

坐落在群山之中的葫芦套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5%。过去,村子进出不方便,核桃、花椒运不出去,全村1000多口人守着绿水青山受穷。近年来,这个村按照“景村一体、共富发展”理念,引进旅游公司对葫芦套风景区进行开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配套设施建设,整修道路3万余平方米,打造40余处景观节点,提升7处景区设施。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新建东进广场,修缮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打造鲁南红色研学新地标;打造“福禄”文旅IP,研发布艺、砭石等400余种文创产品;发展露营业态,策划乡村音乐节等团建节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这个村按照“景区+村集体+村民”模式,以山林、道路等资源入股,实现景区、村集体、村民三方共赢。去年,葫芦套景区旅游综合收入1147万元、村集体收入73万元、人均收入2.7万元,延伸带动周边12家农家乐、民宿和休闲采摘园发展。

徜徉在冯卯镇独古城村,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田园气息与蓬勃生机。岩马湖碧波荡漾,阳光洒在湖面,泛起粼粼金光,岸边绿树成荫,垂柳随风轻摆,与倒映在水中的白云相映成趣。沿着村北全国首条全再生低碳农村公路“九曲花海”漫步,各色花朵在风中摇曳,花香与青草的芬芳交织在一起。独古城沙滩上,游客们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则惬意地享受着不出枣庄看“大海”的悠闲时光。

独古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越介绍,独古城村依托岩马湖西岸生态环湖路,整合沿湖景点,盘活闲置资产,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古村落保护基础上,突出“一院一主题、一院一特色”,规划建设“乡里乡亲”主题民宿,打造自驾游、亲子休闲等乡村游基地。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8.17万元,吸引游客50余万人,有效带动周边100余名群众就业创业,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据了解,为激活乡村振兴引擎,唤醒“沉睡资产”,山亭区深入实施“闲置小院复活工程”,发展特色民宿440家、共富工坊220家,新增就业400人,村均新增集体收入8万元。

这个区持续畅通“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山亭火樱桃完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认证,成为全省首张“绿色身份证”。创新开发“碳金融”“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预授信140亿余元,已发放28.8亿元。该区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被评为中国乡村振兴百家示范区、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