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王光慧
鲁南羊肉汤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名就后带着西施来到鲁南陶山一带隐居,见这里草肥水美,便在此养羊致富,并熬制羊肉汤恩泽百姓,因为羊肉汤味道鲜美,因此喝羊肉汤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品质温和,是四季皆宜的滋补佳品,而鲁南的羊肉汤不腥不腻,食之能强身健体,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冬日里,盛上一碗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羊肉汤,放上一点火红的辣椒油,撒几片碧绿的香菜,即使是放眼一瞧,也会令人垂涎三尺;如果再泡上鲁南的烧饼,吃起来更是让人胃口大开,浑身热热乎乎的,一会就大汗淋漓,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
羊肉汤虽美,但是在以前,对普通人家来说,喝羊汤却是一种奢望,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人们才有机会“算份子”,去品尝一番羊肉汤的滋味。“算份子”是一种很古朴的习俗,几家人凑点钱,买来一只羊羔,收拾干净后放在一口大锅里煮熟,然后按每家拿出份子钱的多少分肉分汤,有的地方也叫“吃全羊”。煮肉的锅是生产队食堂熬稀粥用的大锅,直径一米多,架在木材上烧,里面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溢出诱人的香味儿;孩子们围在灶边,争着添柴,火苗子呼呼地舔着锅底,照红了他们充满快乐的脸庞。过上半天,羊肉终于煮熟了,捞上来,切得薄如纸片,放进各家的盆里,盛上汤,伴随着热气腾腾的水汽,整座小村都散发着羊肉汤的香味儿。
在平日里,如果嘴馋,我们还可以去下馆子。鲁南的每个乡村,几乎都有羊肉汤馆,说是汤馆,也只不过是在大街上找个避风的地方,用玉米秸和泥巴糊成的小棚子,用土坯砌成灶台,摆上一张被擦得油亮的小桌,几个马扎,点上一盏黑乎乎的油灯,条件虽然简陋,却给人一种朴实温馨的感觉。夜幕降临了,三三两两的人们揣着地瓜煎饼走进来,递上两角钱,卖汤的人推让一番,才放进身边一只漆黑的小匣子里。匣子盖盖的声音很响,很清脆,传得很远。店家称好肉,从翻滚着的锅里盛上汤,十分恭敬地送到客人面前,笑眯眯地站一会儿,听到客人的称赞,这才满足地离开。俗话说,开店不怕大肚汉,但卖汤的却最怕大肚汉。那时候,人们生活艰苦,平日里很少见到荤腥,肚子里也缺少油水,食客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多喝点汤水,以满足一下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现在,喝羊肉汤已经成为很普通的饮食了,走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看到羊肉汤的招牌,门口挂着刚刚宰杀的羊肉,绝对新鲜;昔日的草棚也换成了高大的房屋,里面装修得干净明亮,在这样的环境吃饭,就是一种享受。羊肉汤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了。挑选一年以上的羊熬制骨头汤,放上茴香、陈皮、花椒等20余味佐料,熬出的汤水黏稠厚重,色泽乳白如玉,味道甘甜鲜美;食用的羊肉则选择三到五个月左右的羔羊,肉质细嫩,汤好肉烂,美妙无比。人们根据羊肉部位的不同,还可以做出不同的菜肴:羊腿肉纤维较多,筋道,拌上陈醋、大葱、姜丝等作料,吃起来清爽可口;羊肋上有软骨,剁成小块,用热油爆炒,油汪汪的一盘,保证馋得你找不到方向;羊头、羊脑、羊血也可以做出不同味道的菜肴来。羊肉火锅是最受欢迎的大餐,火锅里冒着水泡热气腾腾的,羊肉、白菜、粉条之类的随吃随添,荤素搭配,鲜香不腻,特别诱人。如果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烹饪方式,还可以烤羊排、烤羊肉串,做爆炒羊肚、羊肉饺子……
如今,人们不仅仅在三九天喝羊汤,三伏天也去喝羊汤,叫作“喝伏羊”,可以祛除身上的酷热和湿气。有朋友来,人们要去喝羊汤,大快朵颐,再喝上一点小酒,尽显鲁南人的热情和豪爽;没有客人来的时候,也去喝羊汤,浓浓的香味,让幸福的小日子更加甜美和滋润。
有人说,“没有一碗羊肉汤解决不了的问题。”羊肉汤是一道非常有杀伤力的美食,没有人能够禁得住它的诱惑。如果有朋友说请你喝羊汤,那绝对是一桌丰盛豪华的美食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