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血战处 民族扬威地

2025年07月09日

本报记者 张孝平

6月27日,雨后初霁,阳光明媚,台儿庄大战遗址公园内,游人如织,一座弹孔累累的旧式民居,吸引众人驻足观看。

这是1938年台儿庄大战留下的历史印记。

“我们民族团结一心,殊死抵御外来侵略,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有了这些为国流血的将士,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一定要让青少年多了解这段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我们伟大繁荣的国家。”一群老年游客中,来自上海的77岁的周阿姨感慨地说。

包括大战遗址公园内的弹孔民居,台儿庄古城内,一共留存有53处昔日大战留下的遗迹,包括已移至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著名的清真寺“弹痕墙”。这些遗迹,向后人无声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惨烈和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了蓄意侵华的“九一八”事变,1938年3月为打通津浦线进占徐州,重兵侵犯台儿庄。在历时1个月的战斗中,中国军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毙伤日军1万余人。

“台儿庄大战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坚定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台儿庄古城管委会原文史档案室副主任王密介绍。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大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日军攻入台儿庄城内,为了夺回失地,中国守军第三十一师组织了57人的敢死队,深夜突袭日军阵地。57名勇士头戴钢盔,身背长枪,手提大刀,身上挂满手榴弹。师长池峰城为他们把酒壮别,并奖赏每人30块大洋。有的战士把大洋一丢,慷慨说道:“我们打仗,是为了儿孙不当亡国奴,争取民族生存,我们命都不要了,还要大洋干什么?胜利了,给我们立一块碑就行了。”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夜激战,枪林弹雨,大刀挥舞,57名勇士仅13人生还。

王密谈道:“在3月27日的战斗中,第三十一师九十三旅一八五团二营营长颜省吾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他左手挽住肠子,右手持刀,继续指挥,直至击退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的英勇,连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折服。日军步兵第十联队《战斗详报》,记载了中国军队第二十七师八十旅的“决死勇敢战斗气概”:“凭借散兵壕,全部守军顽强抵抗直到最后。宜哉,此敌于此狭窄的散兵壕内,重叠相枕,力战而死之状,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部使翻译劝其投降,应者绝无。”

中国共产党对台儿庄大捷做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就第五战区作战方针提出了重要建议,白崇禧转达给李宗仁后,李宗仁十分赞同:“这个主意好,周先生真乃慧眼,看准了日军孤军深入的这一弱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武装、民众团体,参与战斗、破袭道路、运送物资、救护伤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力确保了大战的胜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大战过后,这座运河上曾经“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华古城,90%以上的建筑被摧毁。“当时的台儿庄,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王密谈道。

如今,当地为保存大战遗迹,繁荣文化旅游业,建设了台儿庄古城。

“古城重建遵循了‘留古、复古、扬古、用古’的原则,除了保留53处战争遗迹之外,按照原来明清时候的样子重新恢复。古城以大战文化、运河文化和鲁南民宿文化三大主题为主,文化业态丰富,有30多个展览馆、400多家商户。”市文旅发展集团总经理助理、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黄晓莉介绍。

古城不仅成为中外游客旅游休闲的风景区,其大战遗迹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截至目前,累计接待中外游客8700万人次,每年接待青少年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团队群体约五六十万人次。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等,也成为人们了解大战历史、增强爱国情怀的良好场所。

在这片昔日的战场上,枣庄不仅重建了台儿庄古城,勤劳奋进的人们,也在“强工兴产、转型突围”、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在当年沦为焦土的台儿庄区邳庄镇沧浪庙村,清澈的小季河由东到西从村头穿过,一排排整齐的农居向阳而建,道路平坦干净。

“曾经的沧浪庙村,基础设施落后,雨天道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村民出行苦不堪言。”村支书王艳军感叹道。

而且,这个村产业结构单一,仅靠水稻种植维持生计,微薄的收入难以留住年轻人,大量劳动力外流,村庄发展陷入停滞,成为枣庄市级贫困村。

近年来,沧浪庙村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推进蔬菜大棚产业,建成21座高标准大棚,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坚持农旅融合,打造民宿、便民商业综合体项目,对小季河进行生态整治,打造亲水步道、休闲观景台等设施,形成“游在乐园、住在沧浪、购在乡村”的特色旅游闭环。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景区化村庄,去年6月被评为枣庄市革命老区红色村。

“我们发挥台儿庄古城游客溢出效应,打造沧浪庙集体民宿26间,建设涛沟河田园综合体、小李庄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前石佛村七彩水稻观光田,打造小季河漫步景观道和网红打卡点,做好旅游文章。”沧浪庙村省派“第一书记”郭洪森介绍。

沧浪庙村的变化,是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座当年英雄血战处、民族扬威地,正以只争朝夕、奋勇拼搏的精神,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