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处 满城文明风

——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一线观察

2025年06月30日

本报记者 张孝平 张莉萍

当雷锋班班长风尘仆仆将1454件毕生珍藏郑重托付,当“红石榴·幸福号”婚车披着晨光洒下幸福的芬芳……枣庄这座英雄之城,正以一个个饱含温度的细节,勾勒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轮廓。

微光汇聚文明长河

近日,2025届枣庄大学生毕业典礼的欢庆余音未散,会场外一位独臂老人手拿着破旧的编织袋想要进入会场捡拾空瓶时,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正当人们以为老人会被劝阻离开时,画面却温情逆转——工作人员表示“为维持会场秩序,其他无关人员不能随意出入,但是晚会结束后,我们可以把空瓶收集送给您”。晚会结束时,几位佩戴工作证的身影穿梭于会场各个角落,他们细心搜寻着每一个空瓶,最终汇集成一大袋,轻轻放在老人脚边。

“大娘,这些都是干净的,您拿着。”工作人员的话语朴实无华。老人怔了一下,继而漾开温暖的笑意,连声道谢。这无声的一幕,被不远处尚未离场的大学生看在眼里,继而也加入捡拾空瓶的“大军”中。随后,现场的安保人员、媒体人员、大学生、志愿者纷纷行动。这看似微小的举动,正是枣庄“善行枣庄·微光成炬”行动的日常缩影——枣庄,也已然成为一座温润之城,它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让文明的暖流在城市最细微的肌理中自然流淌。

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份承载着厚重精神财富的珍贵礼物正式“落户”市档案馆。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枣庄市学雷锋志愿者联合会名誉会长曲建文,将其毕生收集、珍藏的1454件雷锋精神相关档案资料,无偿捐赠给市档案馆。泛黄的书页纸张、定格着灿烂笑容的老照片、承载时代印记的宣传画……这批系统、丰富的史料,不仅是雷锋精神在枣庄扎根、传承的生动见证,更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鲜活教材。

从索建民获评第三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再到山亭区人民检察院“翼云心语”工作室入选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雷锋精神的种子在鲁南大地生根发芽。截至目前,枣庄已涌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3人、山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7人。他们如同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星火,汇聚成照亮城市文明建设的璀璨光芒。

陋习渐去添新风

当“红石榴·幸福号”公交婚车披着红绸驶过街头,新人笑靥如花,一场关于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正悄然引领着枣庄婚俗的新变革。

“车厢布置温馨喜庆,既保留了婚礼的仪式感,又剔除了不必要的奢靡浪费,比传统婚车‘讲排场’更有意思。”新人庞先生对“幸福号”赞誉有加。

文明实践的创新远不止于婚嫁之喜,而是处处开花。在峄城区古邵镇程庄村的乡村大舞台,非遗柳琴戏传承人陈守英正将“厚养薄葬才是真孝道”的朴素道理,精心编成唱段。婉转悠扬的乡音让古老的家风家训“活”了起来,一句句关于抵制陈规陋习的经典唱词,吸引众多人驻足聆听、频频点头。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老戏唱新理,听着顺耳,句句唱进了心坎上!”一位老农感慨道。

没有吹打的唢呐班子,亦无喧天纸钱,唯有至亲手捧骨灰盒,缓缓行至家族墓地……子女们依母亲生前所嘱——拒绝一切浮华俗礼。围观的邻居叹道:“老刘有福气啊!儿女围着她转,吃穿不用说,孩子们旅游都带着她,伺候得尽心尽力,最后这三年虽卧床,但一点儿褥疮没有,这才是真孝顺,何苦身后空费那些纸做的车马、糊的楼阁?”“厚养薄葬”——墨子的哲思穿透时光,不仅在山亭区丧事办理中找到了鲜活的回响,也唤醒了深植于这方水土的古老文明基因。

从结婚礼堂里传出来的《婚礼进行曲》与欢声笑语,到爱心食堂里飘散的饭菜香与助老温情,再到惠民小院中邻里互助的和睦身影……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图景,正由无数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日常片段精心绘就。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文明实践礼堂、结婚礼堂、新风礼堂等52个,爱心食堂、惠民小院215个,探索建设红白事综合服务场所,婚丧事宜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这些遍布城乡的文明载体,如同城市肌理中精密的毛细血管,持续不断地将文明的养分输送到每一个角落,滋养着市民的精神家园。

全域共绘文明新图景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枣庄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全域文明”理念引领下的协同交响。

在峄城区陈楼村,村头的老槐树下,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被工整地镌刻在石碑上。它虽然是罗列的条文,但也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清晨,几位老人坐在树下,指着石碑上的“孝老爱亲”条目,闲话着谁家媳妇给婆婆添了新衣;傍晚,放了学的孩子路过,也会指着“爱护环境”的条款,提醒玩伴别把糖纸丢在干净的水泥路上。这份由村民自己商议、共同遵守的“土章程”,如同老槐树的根系,扎入乡土,滋养着淳朴向善的村风民情。

台儿庄区张山子镇丁庄村,则把无形的道德评议做成了暖心的“积分超市”。每月一次的“道德评议会”,乡亲们围坐一堂,谁家主动清扫了村道、谁家热心调解了邻里纠纷、谁家子女孝顺出了名……桩桩件件的好人好事,都被记录在“道德积分存折”上。凭着这些积分,李兰珍在村里的超市换了洗衣液、肥皂等日用品,她笑得合不拢嘴:“这点东西不值啥,可大伙儿都认可咱,心里头比蜜甜!”

滕州市龙泉街道樱花苑社区党委书记杨芳的笔记本中,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的文化特长和兴趣爱好。“通过走访,我们精准对接了居民需求,再挖掘退休教师、民间达人等社区能人,让他们成为文化服务的‘造血细胞’。”将“文化书院”打造为居民家门口的“精神家园”,滕州走出了一条全龄友好、全域共享的文化惠民新路径。

从薛城区构建“全龄文化圈”、打造“文化共同体”,到山亭区建设“一核多元”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平台,再到市中区大力推进“文化书房”建设。我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正从历史文脉传承、民俗技艺活化、现代文化融合等多元维度推进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品牌。

烟火气与文明风双向奔赴

青檀寺古会、龙泉庙会上摩肩接踵、热闹喧腾,传统非遗在创意市集上焕发新生,吸引着年轻的目光;博物馆、图书馆成为市民“文化客厅”,工业遗产在保护中蝶变为创意空间。5月初,“吾爱枣庄音乐盛典”相关话题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演唱会、文化活动在各大文体场馆轮番上演,不仅推动了城市的“演艺经济”,更让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多彩。

“加装的新电梯可以使用了,斑驳的墙面已被粉刷一新,接下来就是路面……”在薛城区金地花苑小区,电钻的嗡鸣声、铁锹铲沙的沙沙声,混杂在一起,在楼与楼之间回荡。住户曹斌细数着小区里变化,对旧小区改造工程充满期待。

硬件更新是骨架,市民素养的提升才是城市的灵魂。面对组团型城市建设格局和老城更新任务重的现实情况,枣庄深知“软硬兼施”的要义。近年来,不仅推动建设街角口袋公园,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增补广场公园的无障碍设施,优化校园周边安全设施和文明提示,还出台《枣庄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枣庄市养犬管理条例》,常态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文明餐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定时定区域允许“马路市场”,为市民行为划上清晰“文明线”,让热闹的烟火气与整洁的城市秩序和谐共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群人到一座城。文明愈发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习惯,在落细、落小、落实中化作具体而微的平凡实践,不断彰显平凡中的非凡力量。

热土中雷锋精神的弘扬,古城里文化根脉的传承,石榴树下无声浸润的约定,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中红色基因的赓续,荷韵清风里廉洁品德的涵养,青山绿水间移风易俗的绵绵用力……定位精准、互为补充的文明矩阵叠加起一座城市的文明新高度。

当文明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当精神的力量在奋进中凝聚升华,一幅文明与发展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座城市正用点滴行动诠释文明真谛,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暖流浸润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