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人才牌” 奏响“三部曲”

——蒋庄煤矿推动人才与企业发展双向赋能侧记

2025年05月23日

本报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李平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枣矿集团蒋庄煤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支撑、精准培养为路径,着力打好“人才牌”,为人才建舞台、筑平台、打擂台,推动人才与企业发展双向赋能。

建舞台

奏响人才成长“交响曲”

“顶板支护时遇到岩层裂隙该怎么处理?新式综保开关故障怎么快速排查?……”

这是该矿掘进工区搭建“职工技能短板清单”小舞台,与青年一线职工交流座谈提出“实战”问题的场景。

该矿聚焦安全高效快掘目标,积极探索井下掘进人才培养新模式,针对一线职工在巷道支护、设备操作、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薄弱环节,该矿掘进工区为一线青年职工搭建“小舞台”,鼓励提出“实战”问题,再由技术员、班组长、业务骨干进行“会诊”,按照工种,每周召开“技能培训供需会”,根据青年职工能力短板,量身定制培训“课程表”,实现对青年技能人才的精准滴灌。

“现在,我遇到设备问题处理起来游刃有余。这不,前两天我遇到井下扇叶锈蚀导致不散热、变频器启动不了的问题,我把扇叶拆下来,除锈、涂油,前后只用了半个小时,一台变频器就修好了。”掘进工区青年电工陈克臣说。

这只是该矿为人才成长搭建舞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矿将优秀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金种子”,千方百计为其提供舞台,创新科区长论坛模式、建立大学生培养机制等,让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技能强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登上舞台。

筑平台

奏响人才培养“赋能曲”

“韩套轮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李勇劳模创新工作室”“陈波大学生创新工作室”“高文宇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如今,这些以劳模、技术达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已成为该矿青年技能人才经常光顾的学习“打卡地”。

为让更多的技能人才成长成才,该矿坚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积极构筑保障体系、搭建起跳平台,为人才成长插上一双“隐形翅膀”,助力他们越飞越高。

据了解,该矿建成1个省级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3个能源集团(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工匠人才创客空间站、高技能人才孵化基地、7个专业创新联合会和9个专业研讨小组火力全开,为青年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实践平台。近年来共取得创新成果205项、创新攻关323项、解决生产难题61项、自主改善2160项。

不仅如此,该矿聚力“人才成长”,扎实推进大学生“强基登高”培养计划,充分用好大学生创新联合会(青年创客联盟)、大学生创客实践基地“两个阵地”,组织开展大学生技术比武、实操演练、技术沙龙等实践活动,切实把“两个阵地”打造成为矿井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人才成长孵化基地,为大学生职工施展才智、价值创造搭建平台载体。

打擂台

奏响人才传承“协奏曲”

人才传承是培养技能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该矿通过建立技术传承、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我们充分发挥‘N带1’导师带高徒作用,为4名新入职大学生分别配备成长导师、思想导师、技术导师、生活导师,全方位做好传帮带,引导他们成长成才。”该矿选煤厂党支部书记顾峰说。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求徒弟与师傅寸步不离扎根现场,掌握扎实的业务本领,提升现场协调能力。新入职大学生杨晓龙、敖雪、何艳坚,均在各自师傅的帮助下逐步成为车间班组技术人才。新入职大学生赵小靖,两年来参与创新技改11项,成长为青年人才的中坚力量。

和选煤厂一样,该矿通防工区坚持“传承带才”,在老职工中开展“把您积累的工作经验留下来、把您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承下来”为主题的岗位“传经送宝”活动,通过班前会、现场实操等途径,向中青年职工传授绝技、要点,为岗位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三年来,该矿以师带徒、培训职工9850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25人,取得国家专利26项,获得集体个人荣誉232项,涌现出41名省、市、山能集团、枣矿集团级劳模工匠人才、首席技师、技能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