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3日
本报记者 张琛
近年来,我市以“山清、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路”系统治理,高标准建设完成16条小流域治理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98.79平方公里,年均土壤流失量减少12.1万吨、粮食增产413.42万公斤、农民收入增加815.56万元,覆盖地区受益总人口达10余万人。
坚持系统治理,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在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项目时,我市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考虑治山保水、治河疏水、产业发展和美化人居环境相协调、统一,打造一批“生态+景观”的村美景美生态清洁小流域。葫芦套小流域治理以土壤保育、径流拦蓄和综合利用为基础,整修梯田、栽植水保林、经果林、新修蓄水池、封山育林。大力实施河道治理、板栗核桃补植、栽植金银花等生态提升工程,新建多种坝型的拦河谷坊,形成水利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葫芦套小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拓展了周边村庄宜居生存空间,成为了农村闲暇休憩的好去处和市民生活的后花园。
坚持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新典范。在项目区规划建设上,我市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优势条件,结合全域生态旅游,做到水土保持项目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相得益彰,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的农旅融合生态清洁小流域。莲青山风景区以莲青山小流域沿线美丽生态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推行“小流域+乡村旅游”“小流域+农村摊铺”“小流域+全域旅游”,带动了全区文旅产业发展。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在的莲青山小流域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坚持富民兴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我市积极探索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将小流域治理与乡村旅游、绿色种植等产业深度融合,盘活闲置低效土地,促进招商引资,延长旅游生态产业链,打造一批“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实施水泉镇棠棣峪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时,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成功开展了“生态治理+采摘+电商”项目,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建成全市首家农村电商产业园,带动全村成立家庭农场、农产品销售及服务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余家。强化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依托烟台大学(山亭)火樱桃产业振兴研究院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发展“智慧果园”20个,示范带动发展淘宝店、微商41家,从业人员达11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