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爱扬州往

2025年05月22日

□李凤华

从没有一首诗像“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样令人对一个城市充满向往和憧憬,历经千年而不衰。

从“十年一觉扬州梦”“谁似我 醉扬州”,到“春风十里扬州路”“人生只爱扬州住”,再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文人士子笔下的浪漫狂想,让古时扬州在霞光中次第显影,并化作运河桨声里千年不绝的市井烟火。

当隋炀帝凿穿邗沟最后一锹土,这座“淮南江北海西头”的城池便成了中国经济的命门。隋大业六年,扬州港前桅樯如林,胡商捧着波斯琉璃盏登岸时,绝不会想到他们正踏进一个即将被诗篇反复镀金的城市。

扬州盐运司衙门的铜钱堆里,藏着中国最早的“经济开发区”。黄至筠们用白花花的盐引兑换园林奇石时,竟意外推动了艺术革命——徽州石匠遇着苏州画师,在个园的假山上创造出时空折叠术。郑板桥在竹影里画丑石,金农在梅花下写漆书,这些离经叛道的创造,何尝不是商业沃土滋养出的精神突围?运河里流淌的不止漕粮,还有半部中国文化史的倒影。

三月的运河是蘸了杏花蜜的笔锋,在烟水长卷上轻轻一点,便洇开了整个扬州的眉眼,似橹声摇碎了五亭桥下的波光。竹西最先迎接我们的并非亭台楼阁,而是浮动在空气中的墨香。以竹石胜名的个园藏着造园者的宇宙观想:春山用石笋破土喻生机,夏山以太湖石堆云状物,秋山以黄石写峻峭,冬山用宣石积雪,四季流转在叠石中完美呈现。冬山前的鹅卵石小径,嵌着半枚开元通宝,导游说这是当年盐商子弟的“压岁钱”,孩童在假山间嬉戏遗落,经年累月竟与青石长成一体。这让人想起唐天宝年间,扬州夜市上波斯商人用金币换李白的诗稿,大食水手拿银壶装杜牧残酒等历史书香轶事。这座城市最动人的从不是富贵气象,而是把铜钱、墨迹、月光都酿成文化的奇妙菌群。

站在小金山俯瞰瘦西湖,隋堤烟柳仍在守护运河血脉,裹挟着漕运涛声的文化脉冲。忽然明白扬州给世界的启示:真正的城市竞争力不在楼宇高度,而在历史纵深。当二十四桥的明月依然照亮熙春台,当个园的竹石仍能讲述盐商与文人的博弈,那些“骑鹤下扬州”的梦想便有了当代注解——文化基因才是永不贬值的通货。听说扬州新城规划特意绕开唐城遗址三公里,这或许是对“人生何爱扬州往”最诗意的现代诠释:给历史让路,就是给未来留灯。

暮色中的文昌阁飞檐挑起半轮月亮,恍如盛唐时的铜镜,也为青瓦涂上了釉彩,鉴真东渡的帆影化作奔腾不息的车流,二十四桥的明月便从姜夔的词里升了起来,将瘦西湖染成杜牧笔下的“玉人箫声”。四百年前从个园启航的盐船,载着骑鹤而来的先贤和《全唐诗》里五百三十七首扬州绝句,正穿越时空缓缓泊向现代。那些在假山竹影间流转的光阴终于显影:当一座城市懂得用文化浸润砖瓦,它的每块城砖都会成为留给未来的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