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民企“联姻”释放“1+1>2”协同效应

——台儿庄区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侧记

2025年05月22日

本报记者 刘振江 通讯员 贾礼章 何丽

5月6日,在位于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工业园区的山东尧禹奥氏体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尧禹科技”)生产车间内,热火朝天,机器有序运转,工人们忙着赶制出口东南亚及国内南方市场订单。公司负责人田齐介绍,尧禹科技是去年3月由国有企业枣庄大禹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山东尧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股权融合、深度混改组建而成的,产品主要销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山东尧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不锈钢行业多年,虽在产品质量上具备领先优势,但作为民营企业,发展规模受限,市场份额难以突破。与此同时,作为国有企业的枣庄大禹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拥有资金、政策和资源整合优势,亟需拓展金属材料领域的产业布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双方基于产业互补需求,于2024年3月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山东尧禹奥氏体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田齐介绍说,国有企业枣庄大禹水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拥有资金、政策等优势,而民营企业山东尧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尧禹科技的成立,旨在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推动不锈钢产业的升级发展,抢占国内外市场。在股权结构上,国企持股51%,民企持股49%。

尧禹科技通过“51%+49%”的股权配比,既保障国企在战略决策中的主导权,又赋予民企灵活的市场化运营空间,依托国有企业的信用优势和民营企业的市场灵活性,拓宽了融资渠道。一方面,大禹水务发展集团利用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公司争取到了更多的银行贷款和优惠利率,保障了公司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山东尧程科技凭借其在行业内的声誉和丰富的商业资源,以技术专利、市场渠道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实现资源双向赋能。

新成立的尧禹科技聚焦奥氏体不锈钢管加工、伴热一体化管缆等高端金属材料研发生产,依托国企资金实力与民企技术资源,公司成立后,充分发挥双方在产业上的优势,实现了产业协同发展。尧禹科技整合双方原有产业基础,前端新增矫直、剥皮、穿孔等工序,后端延伸抛光、检验环节,形成从原料到成品的闭环生产链,实现强化工艺协同、优化产品品质、降低制造成本的多重效益,产品精度提升至国际标准,迅速抢占高端不锈钢管市场。仅半年即实现首条生产线投产,其“伴热一体化管缆”产品填补国内化工管道技术空白,获四项国家发明专利,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奥氏体不锈钢产业链延伸二期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40亿元,年利税约14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国企注资保障了项目快速落地,总投资1亿元的不锈钢穿孔生产线从注册到试产仅用半年,刷新区域项目建设速度纪录。民企则通过供应链资源引入韩国钢铁与化学公司技术,推动产业链升级,产品主要服务于中石化、中石油等大、中型企业,同时将韩国作为国外销售平台,将产品销往国外。

山东尧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不锈钢领域拥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渠道,而大禹水务发展集团在资金和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借助双方的优势资源,公司在产能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公司已建成3条不锈钢穿孔生产线,达产后不锈钢穿孔加工能力可达3万吨/年,实现年产值4.5亿元,利税可达4000万元。2024年试产期间,公司即吸引多批客商考察,订单覆盖化工、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还通过与韩国公司的合作,将产品销往国外,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

尧禹科技总经理杨琦峰介绍,公司依托民营企业的原有资质,获得了国家实验室CAIS认证。在人才方面,国企派驻管理人才强化合规运营,民营企业输送技术骨干主导研发,形成了“管理+技术”双轨人才梯队。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核心技术自主化突破,尧禹科技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成立专项研发团队,针对化工管道效率低、寿命短等痛点,攻关“伴热一体化管缆”技术,成功实现热效率提升,延长使用寿命,获四项发明专利。同时,依托尧程科技原有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资质,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开展金属材料耐腐蚀性研究。此外,联合韩国企业引入奥氏体不锈钢管精密加工技术,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

目前,在该区已有37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与启示。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党组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确保了公司发展的正确方向,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关键。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确了各治理主体的职责权限,形成了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引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和薪酬分配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加强沟通与信任是基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合作过程中,双方注重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通过定期召开沟通会议、开展企业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双方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