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为严厉打击跨区域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推动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市聚焦数智赋能提质效、区域联动聚合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新质战斗力。
市生态环境局发挥大数据集成优势,有效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多源数据,搭建“一中心、一张图、一平台、N应用”的一体化指挥平台,对污染源远程监控、实时监测、数据筛查、风险预警、精准处置,为精准执法提供“智慧中枢”。开发“枣查枣纠”“枣换炭”、遥感监测等模块,对平台获取的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和线索筛查,精准抓取违法犯罪线索,实施靶向打击,提高执法监管穿透力。系统运行以来,累计筛查分析异常数据1300余条,经研判形成问题线索400余条,督促企业整改问题300余个,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90余起。
我市分级搭建执法联动协议,推动区域联防联控、融合治理。市级层面,与徐州、济宁、临沂、菏泽等9市生态环境局签订《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协作协议》;与徐州、济宁、临沂等3市生态环境执法机构签订《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执法框架性协议》。县级层面,与徐州贾汪区、铜山区、邳州市、济宁微山县、邹城市、临沂费县、兰陵县、平邑县签订《行政边界地区环境执法联动协议》。聚焦“散乱污”取缔、流域水污染防治、交界地秸秆禁烧等领域,加强跨区域联合监管执法,累计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10余次,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20余家。强化流域联防联控,与徐州、济宁、临沂等3个上下游地市,签订跨省市界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商、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等机制,为推动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水安全监管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 张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