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车间变会场”带来的启示

2025年05月13日

张莉萍

如何突破传统新闻发布会的模式,让信息传播更高效、公众参与更便捷?我市有了新的举措——在信华新格林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辗转在大棚里详解“智慧农仓”的物联网密码;在山东威达精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领导面对轰鸣的机器声诠释“蓄势赋能,加速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如果不说,恐怕不会有人将这样的场景和新闻发布会现场联系在一起。

今年以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创新推出“开门办”系列举措,通过将新闻发布会从传统会议室搬到农业种植大棚、企业生产车间等与发布主题紧密关联的一线场所,实现了政务传播模式的转型升级。这些场景化发布的创新实践,不仅让媒体记者和市民群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实况,也让政府工作人员得以在“沾泥土”“带露珠”中察实情、听真话,让“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成为干部共识,达到了信息实时共享、问题即时解答的互动效果,既提升了信息传播的精准度和感染力,又增强了公众参与的便捷性和获得感。

当前,我市正处在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田间车间变会场”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信息传递,不单是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还是我市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益探索;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智慧,更是推动我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尝试。同时,这也为政策制定注入了更多源头活水,激荡着我市新闻发布制度创新的时代强音,成为我市深化作风能力建设的生动注脚。

诚然,任何创新都可能面临可持续性的考验。如何破解标准化与特殊化统一的问题,做到既要保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灵活性,又要确保政策传达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怎样平衡参与广泛性与讨论深度的关系,做到既要扩大公众参与面,还要避免发布会沦为泛泛而谈的“茶话会”?这些挑战的应对,将决定“田间车间变会场”的创新能否从“盆景”变为“风景”。

从会议室到田间车间,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初心。当我们以更大的勇气破解标准化与灵活性的难题,以更高的智慧平衡参与广度与讨论深度的关系,这种创新实践必将释放出更大能量,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枣庄方案”。期待这种“沾泥土”“带露珠”的创新探索能够持续深化,在制度化的轨道上行稳致远,最终让一个个鲜活的“盆景”连缀成治理现代化的壮阔“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