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邓涛创新工作室成员在进行设计研讨。(记者 张孝平 摄)
本报滕州讯 4月28日,滕州环卫工人韩军操作着多功能封闭式勾臂箱,轻松地将垃圾密闭封盖,避免了车辆在运输垃圾过程中的遗撒、扬尘。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邓涛创新工作室发明的这款多功能车箱,既省时又省力,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真牛!”
以“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齐鲁建设工匠”“全省职工达人”邓涛为带头人命名的邓涛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投身技改创新,已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取得“五小”革新成果300多项,节省资金600余万元。
今年51岁的邓涛是滕州市环卫中心职工,善于进行技术创新。为放大“领头雁”效应,鼓励职工创新创效,环卫中心于2021年11月成立邓涛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由富有创造精神、热爱发明革新的青年职工组成,现有主要成员24名,平均年龄不到37岁,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4人、高级技工2人。”邓涛对自己的团队非常满意。
走进位于金河湾环卫职工之家的邓涛创新工作室,各种奇思异想又贴近环卫工作实际的发明创作琳琅满目,彰显着创新创效的蓬勃活力。“我们在这里设置了18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投入12万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VR展示器、手造操作台等17件设施,同时又投资23万余元,在南沙河镇后仓沟村创建了500余平方米的环卫创新实践基地,在河滨公园打造了绿色循环创新创效实践基地,为邓涛创新工作室成员探讨交流、创新研发提供平台。”滕州市环卫中心副主任生涛介绍。
工作室突出实用导向,开展“小革新”活动。结合一线环卫工作实际需求,设计制作了自卸式保洁三轮车、链条式垃圾提升斗、多功能封闭式勾臂箱等装置,装配到环卫工作生产一线;发明路沿石清洗设施,提高道路边缘死角保洁效率,减轻一线工人工作量。
同时,围绕环卫重点问题,实施“大攻坚”行动。对垃圾分类四分类塑料桶进行革新改进,改变了垃圾分类“混投混装”的现状;设计扩展式科普勾臂箱,相关技术被应用于垃圾分类移动式体验馆的生产制造;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探索研究,通过市社科联应用研究课题结项;工作室《一种钩臂底盘移动卫生间的应用与研究》被收录于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库。
“我们对垃圾分类四分类塑料桶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引导、规范居民准确投放。比如这个‘厨余垃圾’桶设置了折页式投放口,只适合投掷菜梗菜叶、瓜果皮、剩菜剩饭等,其他垃圾投不进来。而这个‘有害垃圾’桶则设计了圆形孔洞,适合电池、杀虫剂、过期化妆品等圆柱形垃圾投放。”创新工作室成员王建国掀开路边的垃圾分类四分类塑料桶,比划着向记者解释。
工作室还利用50余万件各类废旧材料,打造了“生态地球”“北斗巡天”“玉兔探月”“飞梦C919”“胖妞运-20”等1000多件精美的垃圾分类文创艺术品,面向社会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同时又强化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近年来,工作室承担的《城乡废弃物无害化收运综合技术研究》《废弃物容器辅助上料装置的研究与应用》等科技成果,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奖8次,打造的垃圾分类“三馆两园一站”科普基地被命名为省级环保科普基地,工作室分别被省总工会、省建设工会命名为“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住建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记者 张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