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儿不吃草”之谚

2025年04月24日

□孙南邨

有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其出处何在,又是因何而起呢?

检阅旧书,这话初见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两部小说中。一是乾隆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之间抄成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此时《石头记》第十七至十八回还没有分开,在回前诗“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后,脂砚斋留下这样一条批语:“好诗,全是讽刺。近之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

二是乾隆四十四年付梓成书的短篇小说集《夜谭随录·铁公鸡》有此语:“济南某富翁,拥资数十万,性极悭吝……乡人号之为‘铁公鸡’,谓一毛不拔也。近五旬无子,议纳妾,价欲极廉,而人欲至美,媒笑曰:翁所谓‘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也。”

两书一字不差地引用此谚,同出于清乾隆年间,孰前孰后?脂批说它是“近之谚”,“近”在何时?

清朝初年,确实有几个“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事例,在这里不妨一提。顺治年间,山东泰安、沂州至江苏宿迁、扬州新增一条马驿大道,时称“山东东路”。这种国家级重要驿道,使用起来是很费银子的。此路设驿之初,朝廷为节约开支而减少了途中设置驿站的数量。

明清之际思想家顾亭林《日知录》说:“《续汉·舆服志》曰:‘驿马三十里一置’……古人以置驿之多,故行速而马不弊。后人以节费之说,历次裁并,至有七八十里而一驿者,马倒官逃,职此之故,盍一考之前史乎?”驿站最主要的职责是为传递公文者换马,为确保马递速度,明代重要驿道途中不入城市,驿站皆设在城外。亭林先生以为“七八十里而一驿”,驿马不堪其累,哪知人有多大胆,驿站距离就有多么远,有人还正在不断创新纪录呢。

明清年间,北京至南京还有一条由山东滕县进入江苏徐州的驿道,清初“山东东路”开通后,此路即名为“山东中路”。查阅明代《一统路程图记》,北京至南京的这条路,途中驿站相距最长100里、最短35里,相距60里的最多,有13处。而“山东东路”初设驿站时,相距最长的220里,还有180里、120里的,与此相比,“七八十里”甚至百里,还值得一说!

驿站相距太长,驿马奔跑太远、不得歇息吃草,哪能受得了?山东东路经过沂州(今临沂市),康熙十三年《沂州志·驿递志》记载:“尤苦站遥路远,倍于他驿。如南由州前驿至郯城,计程一百二十里……驿遥路远,疲毙堪怜。”郯城县知县黄六鸿说,康熙九年郯城、红花埠“两驿额马一百二十匹,仅剩残疲十八骑”。郯城县往南,驿道进入江苏宿迁县,知县胡宗鼎说该县“驿累倒敝,买补难支,每年计费万金”。节约了开支,累死了驿马,也必然会耽误驿递之事,这还算得上驿道吗?最终,这条驿道只好面对实际增设驿站,想法弥补经费不足的问题。清刘继庄《广阳杂记》也记有康熙年间大同军站“额马不敷,以致越站应付,瘦毙逾多”之事。看来那时的驿道,还真有“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之事。

这条“马谚”是否出于清初驿道“额马不敷”之事,今难以推定;倒是《石头记》脂批引用此谚,似可觅得其出处的一丝端倪。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无论十七、十八两回书分开与否,作者所写贾府正是大观园建成、贾妃省亲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事情,也就是贾府最为繁荣的时期。在这时有此回前诗和“马谚”批语出现,不能不说这几回书对批书人脂砚斋的震动太大了,他毕竟是贾府、甄府“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的见证人,抚今思昔,哪能没有一番感慨呢。

《石头记》第十六回,有一段借贾琏的奶妈赵嬷嬷之口说的话:“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哎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那首回前诗和“马谚”批语,当是由此而起意。

“‘贾’作‘甄’时‘甄’亦‘贾’”。而今,通过红学家考证研究,读者大多已知《石头记》(《红楼梦》)所写是江宁织造府曹家和苏州织造府李家之事,这两家都曾有为接驾康熙南巡“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的事,为此亏空了大量织造银两。康熙帝对此亏空心知肚明,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有诸臣奏“江宁、苏州两处所欠织造银两,共计捌十一万九千余两”时,康熙帝说“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待到康熙帝死,雍正帝登基,曹李两家亏空银子的窟窿也没能完全补上,厄运也就相继落到这两家头上了。这是为接驾“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才亏空的啊!接驾“虚热闹”各方面都要好,还能少花银子吗?

对曹府“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最后一击,是雍正五年(1727)江宁织造曹頫在解送缎匹进京途中,于驿道山东东路长清县等处,因“多加马夫、程仪、骡价等项银两”,而被山东巡抚塞楞额参奏,最终被革职、抄家。

曹頫因“骚扰驿站”被皇帝传谕查办,自然是一查到底。曹家的人对“骚扰驿站”之事是否有异议,未见史料记载。想必私下发牢骚也是有的,那就是“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脂砚斋批书引用此语,哪里敢说明出处而埋怨朝廷呢?也就只有用“近之谚”代之,以“谁人识苦甘”而自叹了。

再看《夜谭随录》,此书共十二卷,引用“马谚”的《铁公鸡》在第十一卷,写成较晚。我推测作者和邦额似看过《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也就记下了这条颇有讽刺意味的“马谚”。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故而脂砚斋挥笔写下“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的话,以泄其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