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本里的工匠传承

2025年04月24日

本报记者 张孝平 通讯员 李平

日前,走进山东能源枣矿集团蒋庄煤矿机电设备制修厂,记者被一本本泛黄的记录本所吸引。一旁的技术员张妍菊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些笔记本,这可是我们制修人的‘传家宝’,这些记录本里记录了一代代制修人的技术传承。”

一本本普通的记录本,为何成为制修人的“传家宝”?带着好奇,记者找到了在制修厂工作30多年的黄克荣师傅,听他聊聊技术传承故事。

见到记者,黄克荣从一个铁橱子里拿出了他的“宝贝”——记录本。黄克荣1993年参加工作,一本本泛黄的记录本见证了矿井的发展及岁月的痕迹。在这一沓厚厚的笔记本里,记录了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设备故障的处理办法。黄克荣说,能记录这么多的设备维修方法得益于他的师傅对他的教诲。

刚参加工作时,每当师傅带他处理设备维修棘手问题时,总会告诫他,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做好维修笔记很重要,记录下来总结成自己的,今后遇到问题怎样处理,需要注意什么事项,打开记录本一看便知。也正是因为师傅的教诲,记录设备维修笔记便成了黄克荣工作中的习惯。

30多年来,黄克荣所带的徒弟不计其数,而他这些年费尽心血记录的一本本记录本成了徒弟们眼中的“传家宝”,这些维修技术在一代代制修人的手中传承着。

张然是2023年2月从非煤公司转岗到机电设备制修厂的,作为黄克荣的徒弟,短短两年的时间,她便从维修界的小白成长为维修业务骨干。提到她的维修技术成长,张然总是忘不了师傅的那些翻的有些破旧的记录本。

“记得在维修80N开关时,因为是初学,我总是记不住怎样处理设备故障。有一次正巧师傅不在身边,我便拿出师傅给我的记录本,按照里面针对80N开关维修故障的8种维修办法,一个个地尝试,最终成功处理了故障。”张然说,师傅的记录本使她在维修设备上少走了很多弯路,让她能更快地独立维修设备。如今,根据师傅的经验,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记录本,她将会把自己的维修技术经验继续传承下去。

在机电设备制修厂电气车间,每一名维修人员都有一本属于自己风格的记录本。这一本本记录本就是技术最好的传承。

李莹莹是2023年毕业分配到机电设备制修厂的大学生,在校时,她积累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面对着矿用隔爆开关、照明综保、馈电开关、充电机等各类电气设备,理论知识仿佛突然失去了着力点无从下手。

黄克荣看出了她的窘迫,倾囊传授给她修理方法和技巧,并把珍藏的笔记也一并交给了她。笔记里,详细记录着各类故障的查找方法、精准的维修接线图。经过三个月学习,她独立完成了维修一台ZBC100/288K(A)矿用隔爆型充电机的任务。此刻,她深刻体会到了师带徒的意义以及笔记传承的力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为让每名职工能成长成才,蒋庄煤矿将导师带徒作为基层单位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建立了技术后备岗制度、技术人员培养考核管理办法,为增强导师带徒效果提供了制度保障。本着“有利于指导、有利于培养、有利于工作”的原则,通过“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多”形式,采取双向选择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师徒对子。

如今,在蒋庄煤矿,像黄克荣这样的技术传承“接力棒”在一代代“蒋庄匠人”手中薪火相传,一项项绝技绝活后继有人,为矿山培养储备了一大批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