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丁兆如
“请对子”只是一个民俗吗?不,请对子既传承了传统文化这一瑰宝,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终有一天,幸福的生活全部到来了。
鲁南乡村,管春联叫“对子”,找人写春联叫“请对子”。小年后购年货,就会备好大红纸、墨汁,以供“请对子”之用。
“请对子”的内涵首先体现在“请”字上。“请”,最能体现一家人的修养和家风传承,所以一定要郑重地请学富五车的先生来拟来写。其次体现在内容上,上一年的收获、感悟,来年的愿景、渴望,让先生凝练在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子里。再就是仪式感十足,一示重视,二含自谦,三显恭敬。最重要的,贴上从文化人那儿请来的对子,大红的底色上来年定会长出“心中所盼”。
于是,村里有名望、善书法的先生,这家请,那家拽,俨然成了十里八乡的“香饽饽”。写对子的先生,多年积累的功力被乡亲认可,倒也乐此不疲,欣然前往。先生来到主家的堂屋,主妇忙着泡茶,主人敬烟。先生入座,稍事休息,一声“干活!”大家不约而同站起身来忙不迭询问该如何帮忙,先生遂起身,常诙谐地说:“那就劳你发财的大手,按我说的裁裁纸吧。”先生双手把裁好的大红纸铺在小方桌上,尔后捋了捋,消除凹凸,使其平展。之后从行头中取出大小不等的毛笔摆在笔架上,然后挑出相适的笔头在清水碗里沾了沾,提起来看看,觉得可以,随手拿起墨汁瓶拧开盖子,将墨汁倒入空碗中,顿时,浓浓的墨香飘散在空气中。先生再提起笔,在盛着墨汁的碗里蘸了蘸,接着聚气凝神,挥毫泼墨。每一副对联,字词对仗的都严谨、平仄声律的都和谐,涵义的拟就、提炼也都极为讲究。大寒的节气,冻手冻脚,但先生们不畏严寒,整个过程都是墨饱笔酣,运笔遒劲有力。这家的对子刚写好,众人赶紧笑着围拢过来,识字的,转着圈啧啧称赞,连夸这字写得真好,也是俺心里想要的话;不识字的,不知哪头是开端,却也是连声夸赞。
也有到先生家“请对子”的,先生也是来者不拒,总是借着一鼓作气为请对子的写下一家人对来年崭新的定义,让人家满意而归。请对子的来时,胳肢窝夹几张红纸,进了门,先敬烟,说笑几句,恭敬地把红纸递给先生就走了。先生坐在小方桌边,裁、写累了,起身伸展伸展腰脚,喝几口水,来回走走。晚饭后,“请对子”的看时候不早了,估摸也该写好了,重又来了。他的估摸不会错,写好的对子一户一摞搁在麦秸苫上,还特意在对子背面注明主人的名字,不管谁,进了门,两句吉祥话还没说完,对子就递到手里了。
我们村有位巴姓先生,五十来岁,别看他两腿插在泥土里,但提起秦砖汉瓦、唐宋诗词,样样讲得精彩不算,还样样都成一篇好文章,而又饱蘸书法养料,大笔小笔样样摆得一手好字,对乡村民俗文化也样样如数家珍。他写对子,如何安排字数,又该写什么,都是精心推敲、仔细酝酿,而且对仗工整,内容不仅具有时代气息,还涵盖家庭特色。比如,写给老人的曾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南山遥传富贵寿”,下联“遐龄迭晋耄耋期”,横批“天地长春”;写给晚辈的曾有:上联是“旌展五星光日月”,下联“花开四季丽山川”,横批“砥砺奋发”;写给家有学生的曾有:上联是“甲第连云蟾桂栋”,下联“辰砂和露画桃符”,横批“共绘宏图”,颇有典故意蕴;写给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曾有:上联是“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下联是“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横批“好好活着”等等,既雅致,又说出了主家的心里话,若再经巴先生解释过,乡民们更是频频点头,那样子分明是喝了醍醐,得到了比希望更深刻的期待,又似喝了一锅市井的老汤,完全没中庸性可言,呈现的就是一种极端主义的赞美。
“请对子”只是一个民俗吗?不,请对子既传承了传统文化这一瑰宝,又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终有一天,幸福的生活全部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