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本报记者 王兆虎
近期我市召开的系列新闻发布会显示:
1至11月,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2项指标增速(或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7项居全省前5位,4项居全省前3位。
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次、集中竣工活动1次,累计集中开工项目178个,竣工项目101个,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
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2家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
一组组数据见证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视察枣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以“五个一”发展思路为引领,以“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大力开展工业企业“8010”三年对标登高行动,培育壮大“6+3”现代产业体系,谱写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项目蓄势
赋能发展新亮点
作为枣庄化工新材料链主企业, 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两年将投资125亿元建设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系列项目,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EVA光伏胶膜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今年全面开工建设,将于2025年下半年全部建成投产。
为深入开展“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和“企业满园”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我市围绕六大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抓实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狠抓手续办理和问题协调解决,创新实行“枣企e码通”入企执法备案扫码制度,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擦亮“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加快推进枣庄机场、济枣高铁、联泓一体化、鲁化一体化、潍焦丁辛醇等重点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1至11月,全市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37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1个。储备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线索149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线索22个。
在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力带动下,全市经济运行延续了“承压而上、逆势而进”的良好态势。1至11月,691个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115.6%,超序时进度23.9个百分点。其中,省级项目完成投资397.6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6.7%,并列全省第1位;市级项目完成投资293.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5.6%。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长6.2%,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增速连续11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870亿元,增长5.9%,居全省第3位。
我市深入实施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明确28位市级领导、77个市直部门单位、78名项目专员全覆盖、全要素帮包157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开展各项帮扶工作400余项。今年以来,累计保障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用地13054亩,争取省重大项目点供指标1020亩。为65个项目争取中央、省预算内资金14.8亿元;三批137个地方专项债券项目通过国家审核;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项目建设。
精准施策
工业企业再发力
我市不断完善培育体系,加强平台建设,强化政策支撑,提升服务质效,精准施策,助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创新开展枣庄市工业企业“8010”对标登高行动,梳理90家重点培育企业,“一企一策”分年度制定登高目标,全力育增量、扩总量、提质量。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2024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2家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6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取得历史性突破。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结合自身需求、行业特点、产业链分工等,按照六有标准自建研发机构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2024年,新增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7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9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4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82个,省首批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2家。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力度,鼓励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省级储备平台3个,新遴选认定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
围绕政策落实,为企业“争荣誉”,为发展“添动力”,持续用好“枣惠达”平台,及时兑现落实奖补资金。截至目前,今年已兑现落实市级奖补资金1.06亿元,对上争取省级以上奖补资金9364万元。成功举办3场“技改荟 数智行”走进企业活动,有效激发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性。1至11月,全市共实施投资过500万元的工业技改项目459个,60个项目列入2024年省重点项目导向目录,16个项目列入2024年全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清单。
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帮包“全覆盖”,28名市级领导、50家市直单位结对帮包112家重点规上工业企业,由各区(市)牵头制定区(市)领导和责任单位帮包机制,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帮包“全覆盖”,组织开展“送政策 谋发展 解难题”入企走访调研活动,打通政策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全力帮助企业争政策、疏堵点、解难题、促发展。
绿色发展
产业集群展新姿
我市抢抓国家“双碳”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枣庄集聚发展锂电产业的重大机遇,突出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首位度,坚定不移地推进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出布局优化、链条完备、集聚效应明显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全市锂电产业链企业已经发展到128家,构建了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检测检验、终端应用和拆解回收的完整的产业链。健全完善“链长+链主+联盟+基金”工作机制,全力支持丰元锂能、中材锂膜、联泓新科、精工电子等本土头部企业加速发展,积极推进吉利欣旺达、山东欣旺达、科达利、亿恩科天润、泉为新能源、协氢科技等重点项目持续释放产能,形成了龙头牵引、项目带动、抱团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科技“强”锂,建成锂电新能源领域创新平台180余个,其中省级以上平台45个,授权有效专利2848件。枣庄高新区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锂电产业园区十强,枣庄高新区锂电池制造“产业大脑”入选省级首批“产业大脑”建设试点名单。设立的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国际CB计划和北美UL授权实验室,取得资质认定产品83种,检测项目参数1000余项。
多元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高标准编制《枣庄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谋划在枣布局锂离子电池、晶硅电池、钙钛矿电池、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能源电池行业新赛道。泉为新能源公司投资122.84亿元建设的泉为异质结光伏组件及储能产品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5GW异质结电池、15GW异质结光伏组件的产能,产能空间全省第一。协氢(枣庄)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小型燃料电池系统及氢动车应用项目建成投产,已与中海龙、中通等知名企业形成合作。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5个储能产业基地之一,枣庄储能产业集群入选省首批未来产业集群。成功推动峄城区成功列入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成为全省20个纳入试点的区县之一。
招商引资
提质增效再启航
今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的目标,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的决策部署,聚焦全市“6+3”现代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持续健全线索收集、项目转化机制,围绕各产业链各环节,广泛捕捉有效信息,建立项目线索常态报送、备案登记制度,不断提高在谈项目签约率、签约项目开工率、外资项目占比率。深化领导带队招商,1至11月,全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赴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开展精准招商活动17次,拜访推动项目76个。
在全省率先打造“邀请商会进地市”招商模式,举办全国商会、青年企业家“枣庄行”等系列活动,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9个、总签约额365.2亿元。高水平召开2024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现场集中签约项目24个,累计签约额436.37亿元。高质量组织参加2024港澳山东周、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第七届进博会,总签约额约32亿元、外资3.4亿美元、香辛料等进口订单6000万美元。
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为重点方向,聚焦500强企业、央企及大型民企、产业头部企业,强化“大兵团+小分队”敲门招商成功落地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创新运作模式,为全省领先,目前已有33单、1536吨药食同源商品在枣庄通关进口,为企业节省通关时长3天以上、每个集装箱节省运输成本1万元以上,实现了从本地商户“雁南飞”到外地好企“凤归巢”的精彩蝶变。举办山东港口(枣庄)外贸供应链综合服务推介会,搭建山东港口集团与枣庄内陆港的对接平台,让大企业以港“接大海”、让小企业借台“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