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吃席

2024年12月12日

□王光慧

那时候,农村办喜事是个非常热闹的事情。办喜事的前两天,大家都要去帮忙,有的帮忙贴喜联,族家近支的大门都要贴上,红彤彤的,满大街都充满着喜气。

要说童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喝喜酒吃大席。

那时候,农村办喜事是个非常热闹的事情。办喜事的前两天,大家都要去帮忙,有的帮忙贴喜联,族家近支的大门都要贴上,红彤彤的,满大街都充满着喜气;有的挨家挨户地借桌子,借凳子,借碗盆,拉着板车满大街地跑;厨子师傅用土坯块支起大土灶,烟筒里冒起了黑烟,一大锅开水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小徒弟们坐在案板旁择菜洗菜,把鱼呀肉呀地切成小块,准备下锅,有几个妇女过来帮忙剥葱洗菜,还有几个年长的,帮忙刷盘子洗碗。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只等着鞭炮一响,新人拜过天地、入过洞房以后,就可以开席了。

那时候的吃席一般都是在临时搭成的席棚里,里面挂上花花绿绿的被单、床单之类的挂头,还有大红纸写的“洞房花烛”之类的贺词,简陋的席棚被布置得喜气洋洋的。棚子里摆着从各家各户借来的木桌和各式各样的木凳,黑乎乎的,擦得锃亮。一个桌要坐八个人,叫作八仙桌,桌上放四个小碟,每个小碟里放两个汤匙、两双筷子,每桌放两个白色酒杯,倒满酒后四个人轮流着喝,两轮下来就清一次酒杯。

那时候的菜品虽然简单,但也非常讲究。开席前是八个果碟,放有花生蘸、云片之类的传统甜点面果,云片就是用糯米做成的糕点,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雪白的糕点上面点缀着红的黄的花儿,非常的漂亮;甜点过后是四个凉菜,大都是松花蛋、花生米、石花菜和猪头肉之类。凉菜过后,是两个压桌的大件:清鸡和大鲤鱼。鸡是吉祥的象征,鱼是富足的代名词,就是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意思。清鸡就是把褪毛、洗净的鸡放进一个大锅里煮,煮熟了以后捞出来,把鸡剁成小块再回锅烹饪一下,放上海参、木耳和佐料,这样就能保持鸡肉鸡汤原汁原味的鲜美和营养,锅里的鸡汤还可用来作炒菜煮菜调味的高汤。清鸡是热菜中的第一道,一般先放在桌角的一边,主人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执喜人一起,到贵宾的席桌前走一遭,双手一拱作个揖,然后再双手把鸡端到桌子中间,说些“今天天气很好,你们能来,我们非常感谢,大家吃好喝好,招待不周,多多原谅”之类的客套话,然后坐在主席的客人也客套两句,拿起筷子招呼大家吃菜。这种仪式感满满的活动叫作“温菜”,以此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如果主人忘记温菜或者客人在温菜前动了筷子,都会成为十里八乡的笑话。

上过两个大件压桌以后就是八个热菜(也有十个菜的),俗称“八大碗”或者“四甜四咸”,其中有马蹄罐头、八宝米饭、拔丝苹果、拔丝香蕉之类的四个甜菜,还有滑肉丝、滑丸子、辣子鸡和红烧肉等四个热菜,当然,这些菜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也会有些调整。

拔丝是个需要把握火候的技术活,在锅里倒上豆油和白糖,等熬出白泡、略微冒出青烟的时候,把切好的苹果块或者香蕉块倒进锅里掂两下,使琥珀色的糖稀裹住水果,之后再撒上白芝麻,就可以盛盘上桌了,如果火候欠了,糖稀发白,拉不出糖丝,火候过了,就会发苦发涩。拔丝要趁热吃,还要配上一碗凉开水,用筷子轻轻夹起一块苹果,迅速地挑起来,后面就拉出亮晶晶的又细又长的糖丝,然后在冷水里蘸一下,吃起来是外焦里嫩、又香又甜。

肉丸子是大师傅的拿手菜。把上好的瘦肉和大葱、黄姜放在一起,剁成肉泥后掺上一点蛋白和淀粉,按照同一个方向搅拌半个多小时。炸丸子用油,汆丸子要用开水,把搅拌好的肉泥做成乒乓球大小的肉丸子放进水里煮上一分钟,捞出来放进冷水里,就做成了汆丸子。手工做的丸子十分细腻、劲道,不黏不散,掉在地上都可以当球打,吃起来更是满口生香。

红烧肉是席桌的压轴菜,也叫碗面子。把一大块五花肉切成核桃大小,抹上老抽、酱油,放上葱姜蒜之类的佐料腌制一会儿,再用油炸得金黄,然后放在锅里炖上两个小时,上桌的时候放上用高汤调好的汁液和青菜即可。一大碗油汪汪的红烧肉,一桌八个人,每人一块,吃得是满嘴流油,回味无穷。

那个时候的大席菜,在今天看来是有些寒酸,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都是平时舍不得吃的美味。做菜厨师一般要提前一两个月预约,他们都有祖传的手艺,有几十年的烹饪经验。桌上的菜品,也是跑几十里路到批发市场现买的,无污染,无添加,绝对的新鲜味美。每道菜大家都吃得放心、开心,即便是剩下的菜,也舍不得扔掉,事后会挨家挨户地分一下……其中的满足和惬意,至今令人难忘,那些岁月,也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