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之后

2024年10月10日

□张冬磊

这是一段尘封82年的历史,这是对日军战争暴行的揭露,这是对英军幸存者口述历史的抢救性记录,这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正义之举。9月6日《里斯本丸沉没》公映,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中国电影人8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收集资料,采访事件幸存者及其后人,终于让“里斯本丸”沉没的真相,以及后续发生的故事浮出水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部纪录电影,走进这段牵涉中、日、美、英四国,充满血与火的历史时刻,来探究它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声讨侵略者的罪行,致敬救人渔民的人性光辉,抚慰幸存者及其后人的身心创伤。

沉没。1941年12月25日,东方之珠——香港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沦陷,数千名英国士兵被迫投降,成为战俘。1942年10月,日军将这群英国战俘中的1800余人送上货船“里斯本丸”,计划运往日本本土当作劳工。因为船首装有大炮,且船体没有任何战俘标识,在行驶到浙江东极岛海域附近时,美军一艘潜艇将之误判为战船,遂发射鱼雷击中“里斯本丸”,该船随后开始沉没,船上的英军战俘危在旦夕、命悬一线。

自救。在“里斯本丸”船体中弹洞开、大量进水的过程中,被关押在船舱里的英军战俘开始自救,他们分组轮流踩动水泵人力排水,意图阻止轮船沉没。然而此时,船上负责押送这些英军战俘的日军见势不妙,竟然不顾战俘死活,撤离将要沉没的轮船。更加丧失人性的是,他们在撤离前还将关押英军战俘的3个底舱的压舱板全部钉死,并且留下少量日军士兵持枪射杀企图逃生者。求生的本能让愤怒的英军战俘奋力掀开压舱板,杀死看押的日军士兵,纷纷跳船逃生。

救援。此时,落水的英军战俘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身上的伤病,再加上缺少救生设备,让不少人当场命丧大海。让人愤怒的是,漂浮在海面上的英军战俘竟然遭到了周边日军的持枪射杀,一时间,沉船区域变成了惨绝人寰的炼狱。就在这生死一线之间,海面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小渔船,原来是当地舟山200多个渔民闻讯驾船而来,舍命救起384名英军战俘,并在随后的日军大搜捕中,掩护其中的3人逃出日占区,交由抗日武装辗转送到重庆。

创伤。在“里斯本丸”沉没的过程中,有的英军战俘随船沉入海底永眠,有的逃出船舱又被射杀在海面上,有的被救上岸却依然没有躲过日军的搜捕,最终大部分英军战俘被重新俘获。这些非人的经历让幸存的英军战俘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创伤后遗症,以至于几十年后,当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们接受采访,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仍然心有余悸,不愿重提痛苦的往事。战争的创伤甚至波及他们的后人,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一位英国老妇人终生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只能神情没落地看着父亲的照片,读着父亲的信件,至老都拿着父亲被俘前邮寄的娃娃礼物,她提起一生中父爱的缺失而泪流满面。

记录。《里斯本丸沉没》导演、制片人方励今年已经70岁,他在一次被采访时曾经说过,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记录下这段历史,不考虑票房。拍摄电影的7年间,方励携摄制组遍访英国、美国、日本、中国舟山等地,找寻大量资料并进行翔实的历史研究,寻访380余名幸存者及其后代,并与其中110多名人员面对面交流沟通,保存整理了大量珍贵的视听资料。同时,摄制组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定位了沉船位置,勘测得到了三维影像,与相关文献记载和历史资料相互佐证,人证、物证完全吻合,从而让这段血与火的历史生动、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9月8日晚,当我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里斯本丸沉没》电影,并在事后写下这些文字时,脑海里依然萦绕着影片中的人物、场景,特别是幸存者后人哽咽着对救人渔民、对方励导演等中国人民的感恩和感谢。就如中国驻英大使郑泽光在伦敦的特别放映活动上致辞时所说,“里斯本丸”号事件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和平来之不易,生命最为宝贵,应该铭记这段历史,增进理解、合作、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