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知了猴的故事

2024年07月03日

□李建华

从现在开始,每天晚上去小树林找知了猴,将成为我夏季生活的一部分。轻松地捕获,简单的快乐,童年的回忆,美味的享受,这一切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品味到的。

每年麦收过后,随着一声蝉鸣,蝉的幼虫——知了猴相继破土而出,它们趁着夜色,纷纷爬到树上,蜕变成蝉。四年的地下孕育,一个月阳光下的享受,这就是蝉的生活。

蝉的幼虫也叫幼蝉猴、蝉龟或金蝉等。它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譬如在鲁南一带,临沂俗称“节了猴”,枣庄则叫“节了龟”,都因其善于爬行而得名。

七月上旬,是蝉的幼虫爬出洞穴的高发期。由于知了猴是一种高蛋白纯天然美食,于是,爱好捕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傍晚的小树林里,用手电筒或手机照知了猴,形成了属于这个季节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男女老少都在树林里低着头,追着灯光寻寻觅觅,一旦正在爬行的知了猴进入视野,就会手到擒来,喜上心头。这是一种发现的快乐,也是一种收获的快乐。找知了猴的民俗活动就这样一年一年传承下来。

找知了猴是我从小的爱好。记得40年前的故乡,树林很多,知了猴也多,最多的一次,我找了37只。第二天,妈妈炒了满满一大盘。这个纪录,我至今都没有打破。

三年前的那个夏天,大病初愈的母亲身体还很虚弱。我对母亲说:“我晚上去找知了猴,明天给你炒了吃。”为了能让母亲吃上一口老天赐予的人间美味,我连新闻联播都不看了,只想早去多找几个知了猴。我带上手电筒和收纳宝瓶,大步流星赶往小树林,希望第一眼就能发现知了猴,但不是想象得那么好,找了一会儿才从树上发现一个。找到爬树的知了猴不足为奇,能在地上的小洞口发现知了猴那才叫惊喜。我在地上的小洞中发现了一只知了猴,它的头刚刚露出来一点,我兴奋地帮它把洞口掘开,用镊子夹住它的头部和前爪,把它从洞中提拎出来,收入瓶中。

找知了猴的魅力在于发现方式的不确定性和意外惊喜。有的刚爬出洞,正在邻近的两棵树之间徘徊,寻找适当的栖息地;有的一棵树上两只,爬得高的还要找树枝拨下来;有的出来得早,已经在树枝上蜕变,它外层的皮由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每一种发现都会非常开心!

也许是我的孝心感动了幸运之神,给予我灵感,我渐入佳境,心想事成。今天运气不错,每找一遍都能收获五六只。在一棵树底下,我竟然发现了两只即将出洞的知了猴,真是喜出望外,非常惬意!我梦幻般地发现,如有神助,那么多知了猴从洞里露出头,仿佛都在向我招手。今晚注定是大丰收的一次,瓶中的知了猴有些重量了,也不知有多少只。随着夜幕降临,找“猴”人多了起来。此时八点半左右,是找“猴”的最难时刻。树林里灯光闪烁交织,每一棵树都不知道要被照多少遍。经过众人拉网式的搜寻,要想在树上发现一个知了猴那都是很幸运的。林中找“猴”人以老人、妇女和孩子居多,这时,倘若有一个孩子惊呼:“这里有一只!”会牵动全林人的神经,惊羡众人。

今晚,还发生两个“孩童让猴”的故事。我在用手挖掘洞中“猴”的时候,有一个带孩子的年轻妈妈,主动把她的小铲子给我用,我挖了一下嫌费事,就说,你挖吧,我不要了。我继续往前探寻。不一会儿,那个小男孩手捧那只刚刚挖出来的知了猴,要送给我。已经送人了,岂能再要,何况是他妈妈挖出来的。我高兴地说,我不要,给你啦。这母子俩的质朴和天真让我感动。

另一个小故事。由于小区门口的树林里人太多,已经无“猴”可找了。我转场到不远处马路边大杨树下探寻。刚到现场,有一家四口正在散步,孩子的妈妈忽然在一棵树上发现了两只知了猴。我急忙照其他的树上,竟然一只也没有。正在我失望之际,那家的小男孩在妈妈的指使下,走过来说:“爷爷,这两个知了猴给你吧!”我说:“谢谢!你留着玩吧。”但小男孩执意要送给我,我只好连说“谢谢”并笑纳了。

两个小故事,同样的母子让“猴”,老百姓的淳朴和成人之美让我感动和欣慰,在这个和谐社会里,凡人善举的故事还有很多。

带着收获的喜悦和孩童让“猴”的感动,我急忙回家。母亲刚刚躺下,我把宝瓶里的知了猴一个个倒到碗中,它们鲜活得手舞足蹈,父亲和嫂子都高兴地笑了。一点个数,竟然有27只,真是太棒了。我把碗中的泥“猴”端给在床上的母亲看,母亲也开心地笑了!母亲爱吃油炸金蝉,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了却了一桩小小的心愿。

夏至已到,又是一年捕“蝉”季。从现在开始,每天晚上去小树林找知了猴,将成为我夏季生活的一部分。轻松地捕获,简单的快乐,童年的回忆,美味的享受,这一切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品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