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相聚话信仰 三代党员讲传承

2024年03月09日

本报记者 杨晓斐 通讯员 程维肖

“妇女能顶半边天,各行各业都有妇女代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数不清的战士打拼出来的”……在市中区军休所内,党龄最大的女党员马德花同志与党龄最小的党员程维肖同志,共同为大家带来了一堂感人的党课。为庆祝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到来,弘扬巾帼女性的时代精神,3月7日上午,老、中、青三代女性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她们的讲述。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马德花的故事,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1931年她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母亲曾女扮男装,作为党的地下情报员,参与抗日战争;哥哥是抗日战士,21岁便为国捐躯;老伴是建国前党员,曾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她自己于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已有74年党龄。从小参与八路军宣传工作,积极宣传抗日、支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过紧日子,不忘初心,回忆过去,看看当下,谋划未来……”她在党课中慷慨激昂,铿锵有力,一字一句都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赤诚的爱党敬党之心。这堂课,马德花并没有特意准备,这些话都来自于她日常的学习积累。虽已93岁高龄,但她仍然坚持学习,持续关注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最后,马德花说:“我走过的路很长很长,但我做的事情却很少很少。”这样的一句话,让在座的同志们红了眼眶。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95后青年党员程维肖,饱含热情,讲述了她对“信仰”的理解。程维肖是区军休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于2018年入党。她所讲述的故事主角,正是马德花的老伴——张建祥。张建祥1949年4月入党,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革命。如今他已95岁高龄,视力很差,但为了学习,他将两个放大镜叠在一起,每天阅读报纸、书刊;听力不好的他,为了听清新闻联播中的国家大事,又怕电视声音太大影响别人,他将塑料管子一头连着电视音响,一头贴着自己的耳朵;腿脚不便,他出门走路要依靠拐棍,却从未缺席过一次党课,每个月都按时交党费。在程维肖的讲述中,信仰是张爷爷的拐棍叩击地板的声音,是张爷爷坚持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的样子,是在家中每天翻看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样子。

尽管时代不同,但老党员和青年党员对党的信仰,对祖国的热爱却是相同的。三代党员面对面,是跨越时代长河的对话,更是在新征程上对信仰的传承与弘扬。这种方式,加深了党员和群众对党史的了解,更增强了家国情怀,凝聚了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