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王迩宾
◆描述和诠释了贺敬之在文艺理论和文艺事业上的卓越贡献
在长诗中,王庭芝用较多篇幅展现了贺敬之的文艺主张和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首次将一个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的斗争和曲折复杂的思想博弈过程用诗的形式反映出来,字里行间闪现着作者探求真相的胆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风采。其中包括对贺敬之一直辩证地看待西方“现代派”思潮,旗帜鲜明地反对误入歧途的“现代派”主张的书写。有些诗句,王庭芝用比喻手法言简意赅地就将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对现代派艺术一次次晒它的根,/却鼓励作为创作方法——/探讨、分析、吸收、拿过来!/只要剔除它‘唯我’‘唯心’的泥。”有些诗句,则直抒胸臆,清晰地表明了贺敬之的诗学立场和原则:“两条战线!你坚持纠‘左’决不能向右看齐,/坚决反对什么‘文艺与政治分离’。”“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允许‘砸锅’‘翻车’!/是的,你使用了一个词——‘砸锅。’/你用‘砸锅’还是‘补锅’比喻艺术真实和作家之责,/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文章合为时而作。”从王庭芝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者和探求者,贺敬之的文艺观点以它的坚定性和深刻性影响了当时,推动了文艺事业健康发展,至今还在召唤着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的深思和觉醒。
长诗中还有多处章节,书写了贺敬之如何以强烈地介入现实的姿态,正确提出“大我”与“小我”“自我表现”与反映时代精神的辩证观点,让我们看到贺敬之是如何及时回答了新时期文艺理论需要回答的问题。以下诗句,让我深有感触:
你曾经的一部诗集写延安的生活,
其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我们的”“我的”!
新中国是“我们的”呀!是“我的”,
那危害它的灰垢呀,我不去管,等谁去说?!
小小水滴就这样与海洋的伟大共进,
从渺小到伟大是融入过程的顿悟、飞跃;
小小谷粒就这样与大自然的无限统一,
成其永恒之大者是“小我”化于“大我”。
是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人们,会感到一切都是我们的,也是我的。这种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水乳交融的家国关系,必然会反映到诗歌创作理念中来,对此,贺敬之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有人爱说诗是‘个体灵魂的自由翱翔’之类。我以为,诗当然是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艺术表现,但绝不是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群体完全绝缘的。作为社会主义诗歌,它必须是或者说它的主导方面应当是人民心声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应当是‘小我’与‘大我’的有机结合。”(《人民日报》2005年4月28日第九版)“大我与小我的统一,独立与‘群立’的统一,恰恰是社会主义作家和诗人应当追求的。如果论者提倡的是要追求唯一的小我,特别是要独立于人民和社会主义之外的某种‘精神’,那就确实只能说‘不’了。”(《贺敬之谈诗》第101页)他不仅在理论上全面、明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还用深受大众欢迎的创作实践回应了这一问题。王庭芝在诗中举了这样的例子:“就这样呵,‘白毛仙姑’化为‘白毛女’,/单纯而丰满的形象昭示真理;/就这样呵,一个人的故事化为一个阶级的崛起!/‘小我’升华为‘大我’,也升华了创作主体。”从《白毛女》到《回延安》,从《雷锋之歌》到他的新古体诗,我们都能看到贺敬之诗中“我”的存在,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社会大题材背景下的个体生活和大境界意蕴下的个体精神的书写,把单纯的“小我”,与更容易受到民众关注的“大我”相融合,把“小格局”与“大胸怀”相协调,这也是他的作品乃至其他经典作品产生广泛影响并流传下来的重要原因。在长诗中,我看到王庭芝多次用抒情的笔调,将贺敬之关于“大我”与“小我”相融合的创作理念描绘得生动传神、意味深长:
诗人呀,在你放声歌唱的诗篇里——
你唱六万万人民是“六万万战马”,
你写创造奇迹的人以一字一行阶梯升高的音级——
“他!
我!
和你!”
因为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大写的!
从贺敬之提出“大我”与“小我”相互有机结合的主张以来,越来越多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意识到:“假如心头只能歌唱着自己的悲哀和自己的欢笑,那么,世界并不需要你,不如把你和琴一起摔掉。”(裴多菲《致十九世纪的诗人》)时间已经证明,诗人的大小就在于心的大小,那些“追求唯一的小我”,单纯地作无病呻吟、发无聊叹息的作品已经越来越不受民众的欢迎。而在中国诗坛上,正如王庭芝所言,贺敬之就像那大写的“人”字,几十年来,大地和山川都听到了他那生机勃勃、风发凌云的新雁阵的领唱,并且还会一直领唱下去。
贺敬之还是新时期中国文艺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王庭芝的笔下,贺敬之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敢作敢为:“面对思潮纷繁、裹风挟雨的剧烈变革,/你警惕着‘倒春寒’把春水冻着!/你协调高层,悉心呵护,/党中央确立了对作家、作品‘三不’原则。”在她的笔下,贺敬之十分尊重和呵护作家和诗人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解放思想,努力创作,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优秀作家和诗人,就是在那一时期涌现出来:“你曾说,不能‘歌唱的眼睁着,批判的眼闭着。’/这一次你着眼于领导者尊重艺术规律——/一定要鼓励作家的独立思考,/保障他们创作和幻想的广阔天地。”在担任宣传文化部门领导职务期间,贺敬之领导文艺的方法是和风细雨、和蔼可亲的:“你诗性的批评风雅幽默,/那是你浩水春风的凝慧流澈。/春风浩水温润着一切式样的文艺,/你就像每一项文艺生产的助产婆……”但是面对风云变幻、波浪起伏的文坛形势,他又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你的词典里没有明哲保身,/你的履历中只有坚持真理,奋斗、进取!”表现出了一名战士和共产党人的无畏、坚定和崇高。
多年来,人们对贺敬之诗歌成就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他在推动文艺事业发展上的贡献,研究得较少,王庭芝实事求是,从诗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度梳理和生动描述,比如,1980年贺敬之提出,在“我们的文艺要为广大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表述之下,加上一句“为社会主义服务”,得到了上下认同,从而使社会主义文艺方向的表述更全面,更深刻,一如王庭芝在诗中所写:“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蕴含你一九八零年的建言提议。/‘二为’方向的简约表述,/繁茂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广阔天地。”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王庭芝对贺敬之的那段历史总结得多么好啊:“如果说80年代的中国文艺是呼啸奔驰的车,/你就是那策马扬鞭的人;/如果说80年代的中国文艺是一江春水,/你就像舞动春风的杨柳站成护江的堤。”无论是策马扬鞭,还是筑坝护堤,都是为了保障文艺创作的方向畅通无阻,通向更加美好、光明的未来。
◆泱泱诗行,气象万千,为诗坛奉献了一部深情、严谨、细腻,别开生面的史诗传记
王庭芝的诗歌有温度,有厚度,不事雕琢,自然流畅,处处彰显出深厚的诗歌语言功底和受到贺敬之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诗风影响的语言风调。作者的诗歌始终激情饱满,情感真挚,充满了对贺敬之和他的诗歌的敬重和热爱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长诗是作者向贺敬之的致敬之书,也是向贺敬之学习的修行之书、收获之书。作者赞扬贺敬之的诗激情澎湃,实际上她的诗情同贺敬之一样,也一直涌动着“剧烈脉跳的旋律”:
那些激昂跳动的音符,
正是你剧烈脉跳的旋律。
那些自上而下的音节,
正是后浪推前浪的诗意的张力!
因此,她的诗颇具艺术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她的诗风热情豪迈,昂扬向上,也一如她对贺敬之诗风的评价:
啊,在你的诗中——
每一立方公分的空气都装满了欢乐和爱情;
每一颗露珠都闪耀着蓝天和光明;
每一滴美酒都醇香着创造和劳动;
每一朵鲜花都盛开着幸福和笑容!
这种热情豪迈,昂扬向上之气,就是一种阔大的胸怀和浩然之气,它存在于像空气一样宽广的欢乐和爱情之间,存在于露珠闪耀出的蓝天和光明之中,存在于像美酒历久弥香一样的创造和劳动之际,存在于鲜花盛开着的幸福和笑容之处,也存在于贺敬之、王庭芝诗歌的字里行间。
严谨的研究和写作态度,使这部传记性的长诗具有了兼综博采,包孕深厚的特点,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贺敬之的作品、思想和文学经历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文本。王庭芝对贺敬之的作品、思想和文学经历了然于心,因此她的诗歌是全面而到位的,比如对贺敬之故乡贺窑集的描写:“贺家大门外就是集市,/集市上常常有走街串巷的柳琴戏。/贺敬之天生喜欢画画唱歌,/可拉魂腔怎能敌过书中的天地!”这种如临其境的书写,立即就把我们带到台儿庄那个偏僻而热闹的小集市里去了。由此,作者在细节的描写上才得心应手,情态活现,例如对贺敬之少年时离开父母,追赶学校时的过程,就写得颇生动感人,历历如绘:
一本崭新的《中国地图》,
父亲默默地交到儿子的手。
儿子接过来就寻觅:
这地图上远去的路啊,也是回家的路!
母亲的哽咽再也止不住。
她拉过儿子又撒开了手。
早已联络好的同学等在前头……
一张地图,蕴含着父亲的希望和父爱,他希望儿子能沿着地图的线路早一天回家,接下来母亲“哽咽”中的举止也写得十分感人。后来,贺敬之带着地图回家了,不过那是他的另一个家乡——延安,他从此走入了革命的大家庭。由此,王庭芝的这句诗也就有了双层含义,给了人更多的联想。再如:“路上最多的是难民。/车厢里满满的还是难民。/五个少年挤上了车厢顶,/只听得满耳是山河破碎的声音!”在流浪的路上,一幕幕惨景,就是一堂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在贺敬之心灵上播下了救国的种子。这些细腻的描绘,都能传神写照,且耐人寻味,富有魅力。
此外,长诗中的句式以现代诗歌句式为主,每段大体押韵,其中一些段落使用了同贺敬之诗歌一样的信天游的句式,一节一韵;有的诗句学用了贺敬之早期诗歌明快、短促的句式,如:“脚破了,流着血……/爬山——唱着!/面前的河……/蹚水过去——看我!”等等。各种句式错落有致,交相辉映,使诗句在颇具音乐美的节奏中,达到了抒情的畅达和诗意的流贯。
长诗《运河之子:诗人贺敬之》是王庭芝同名诗集中的主要篇目,诗集还附录了书写贺敬之和柯岩的诗文,这些诗文对于进一步了解贺敬之和柯岩的文学创作成就,颇有帮助作用。这部长诗以其气势恢宏的历史跨度和激情澎湃的诗句,表现了贺敬之壮美、不凡的诗人经历,使贺敬之的高尚人格和历史贡献铮然语间,昭然纸上。可以说,这是一部能够给人深刻历史感悟与精神启迪,具有鲜明特色和拓展价值的长诗,在贺敬之文学研究的版图上又开拓出了一片新的诗歌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