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6日
□杜永光
天津,意为“天子渡河之地”。明朝迁都北京后,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又称天津卫,并于1404年12月23日开始修筑天津城,天津也是旧中国唯一一个有确切建城日期的城市。明朝在津设卫屯种的军士大多是江淮籍贯,后多有齐鲁燕赵百姓迁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相继被西方列强霸占划分为“九国租界”,辛亥革命后,随着清帝宣布退位,天津这座从前帝都北京的卫城,成为了王公遗臣们心理上的卫城,贵族遗臣如潮水般涌入天津。自此,“人杂八方”状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津门文化。
中国近代文化大师、佛学大师李叔同生在天津,长在天津,被誉为海河之子,他创作的歌曲《送别》,20世纪30年代就誉满中华:“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写尽别意情,不着一“送”字。这种文采,这种意境,这种情怀,让人由衷敬服;且曲调如田园牧歌,诗情悠扬,似天籁之音。
缘于对《送别》的喜爱,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带了一杯白开水,坐地铁去了地处天津市河北区海河东路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故居始建于清代,2008年整体复建。故居门前一块横卧的汉白玉巨石上,镌刻着赵朴初书写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金色的大字。进了大门,前院园林,后院居住,前院右侧建有纪念亭,亭内放置李叔同全身坐姿铜像。后院二门上高悬“进士第”牌匾,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系同治四年(1865年)进士,曾任吏部主事,李叔同三岁时,李世珍举家搬迁至此,并在宅院的门楼上悬挂了这块“进士第”牌匾。进了二门,是典型北方建筑灰砖灰瓦大砖铺地的二进院落,居住的厅室内,实物和图片介绍了大师生平。
1905年7月慈母病故后,时年26岁的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次年秋天,结束了日语补习,考入东京上野区的“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科,成为中国留学生专攻西画的第一人。他天性深爱静态美的中国画风,但个性却倾向动态的泼辣的西洋画风。在学画的同时,李叔同又爱上了音乐,爱上了钢琴,爱上了戏剧等艺术。
1911年学成回国,李叔同就到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任教员,自此脱去洋装,换上灰布长袍,黑呢马褂,布袜布鞋,进入教育界,走上讲台,为人师表。至1918年秋出家前,他先后在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多地任教,成为引介西方美术的先行者、中国话剧的重要奠基人、才情卓越的诗词家、新型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并将自己独到的艺术见地融入教学中,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文艺、教育人才,潘天寿、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大师级美术、音乐教育家,均是他的学生。李叔同创作的著名油画《半裸女像》,在其出家时赠予他人,现由中央美术学院收藏。他一生创作歌曲近百首,其中《大中华》《我的国》《祖国歌》开创了国人用五线谱编曲先河;《春游》是中国第一首多声部歌曲,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更有《送别》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成为时代的符号。他还独创了“弘体”书法,被誉为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李叔同在近代奇峰崛起,是世人公认的艺术奇才和通才。
李叔同——这位海河之子,他是津门文化的代表,天津永远的骄傲。
天津,是中国北方文化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是曲艺之乡,也是当代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尤其是茶馆相声、小剧场相声,近十几年来,甚至已化作城市的符号。比较有名的如位于天津人民公园内的西岸相声会馆、谦祥益相声茶馆、杨光相声社、哏都青年相声剧场、意风区小洋楼相声茶馆等等,亮眼叫座的是天津鼓楼景区的福乐鼓楼茶馆,聚集了马三立大师的再传弟子、杨少华先生的传人、魏文亮先生的高徒、侯长喜先生的门生等众多相声名家子弟。他们的演出,为天津人民带来了欢乐,独特的幽默气质让天津也获得了“哏儿都”的声誉。在欢笑声中,大家常会想起那位远行的相声老人马三立,他面对苦难自我嘲讽的幽默方式,是这座城市的津门文化基因。
天津,素有“戏剧摇篮”美称,常言道,北京是造就京剧名角的引擎,天津则是成为名角必经磨砺的试金石。在这座城市的戏台下,常常坐着整个中国最专业、最苛刻的观众。从过去嗜戏如命的清朝遗老遗少,到现在常年耳濡目染的平民百姓,他们熟知每一出戏的起承转合,品评每一位戏剧演员的长短优劣总能一语中的。当代京剧名家孟广禄,就是在天津青年京剧团成长起来的名角。地处南开区鼓楼南街的天津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专业性戏剧博物馆,藏有全国戏剧90余个剧种的音像资料,由邓颖超题写馆名。戏楼作为馆的主体建筑,设计巧妙,舞台上部采用悬挑结构,舞台口不设立柱,具有良好的舞台观赏和原声扩音效果,过去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等多人曾在此登台献艺。
天津劝业场的八大天,即20世纪20年代劝业场内开设的八个以“天”字开头命名的演艺场所,如天华景戏院、天乐戏院、天会轩戏院、天宫影院等;天津的地方歌谣,即“天津论”“地理买卖杂字”“市井谣”等;还有天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泥塑等,这些戏曲、文艺现象,都充分体现出天津卫数百年来活生生、光闪闪的津门文化印迹。
另外,大家熟知的天津风味小吃,最闻名的是“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如狗不理包子,据记载,创立人天津武清人高贵友,乳名“狗子”,少时家贫,清咸丰年间来津谋生,先在一家蒸食铺当小伙计,学做馒头、包子等面食,出师后自己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铺子“德聚号”,他对包子的工艺和配料不断改进,猪肉馅,半发面,每个包子18个褶,“提如灯,放如菊”,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渐渐享誉津门,因高贵友不爱说话,买者放钱取食,人们戏称“这狗子不理人”,后来就叫成了“狗不理包子”。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创立人范氏兄弟,传说有一天他们外出归来,想吃点心,可巧店里只剩下些点心渣,他们灵机一动,让伙计将点心渣混入麻花面中一同下锅去炸,成品一出,味道奇佳,后来不断改良,成就了今日的桂发祥麻花,因其店铺地处十八街,又称十八街麻花。果仁张的果仁、崩豆张的崩豆、天津煎饼馃子……每一种风味饮食都有一段美丽传奇的故事,都闪烁着天津人勤劳、智慧、包容、创新的光辉。天津涌现出的这些人和事,都鲜明生动地体现出数百年天津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形态,反映出了津门文化的本质特色,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形象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