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8日
□常永坤
曾经被叫作“穷命庄”的村民做梦都想不到,他们多少辈都在此居住的古村落,如今成了一个名为“翼云石头部落”的网红景点。
这个原名兴隆庄的山村,位于枣庄市山亭城区东北部的翼云山麓。二三百年来,这里的村民沿袭先辈习惯,就地取材,以石块砌墙,取石板作瓦,建成石板房居住。及至后来离开旧址搬到山下时,村内大多数住房仍为石板房。村里的石阶石道,不是直接在山坡上开凿,就是用石块石条铺就,连村民日常生活必需的碾、磨、臼、槽、台等也都为石头打造。这里的村民,不光是山里人戏称的“开门见山,脚踏石地”,简直就是生活在石头的世界。
我最早近距离接触石板房还是在50多年前。1970年在滕县一中上高中时,我们年级的同学到山亭公社(今山亭区山城街道)开展学农活动,就住在兴隆庄西邻的沈庄。印象中翼云山前后多为石板房,低矮简陋,不光比不得城里的砖瓦房,就是与平原地的土墙草房相比,形象上也差了很多。住惯了草房或瓦房的我们,晚上钻进略感原始的石板房,内心多少有些忐忑。不过,石块垛起的凹凸不平的屋墙,木棒支撑的鱼鳞般石板屋顶,看似岌岌可危,实则安全牢靠。在这样的石板房里住了几天,慢慢体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到后来反而让我们恋恋不舍。
去年初春,我们几个大学校友结伴前往这个古村落游览。今年意犹未尽,我又单独来到翼云山下,重温往日时光。与五十多年前相比,原先的沈庄和兴隆庄早已变了模样。尤其是地势高于沈庄的兴隆庄,村民都集体搬到山下的新村,原址成了供游人参观的石板房景区。村头还建了座高高的瞭望台,上面挂着“翼云石头部落”几个大字。依山而建的石头村腾空后,原有石墙石屋石碾石磨等石质建筑和石料制品,都以原始面目保留下来。那石头构筑的世界依然保存着自身的厚重古朴,斑驳的木门木窗在人去房空后照样贴着对联窗花。在僻静的石巷穿行,身旁擦过的尽是旧日的影子,目光所及多为虽去犹存的山里风情。有一个院落高高支起的木架子上,晾晒着斑斓的粗染布。去年我就在那里见过,今年这些布幅依然还在那里挂着,显然是人为设置的仿山里人生活的场景。还有几处新增名目,虽然丰富了旅游景观,却事实上远离了原有村落拙朴的遗风,不免画蛇添足。与那个想象的山村染坊相比,另一个院子还原的烟火气就比较贴切。一个人推动石磨,另一个人不时往磨眼里添加泡好的粮食。磨出的面糊收起来,在一盘柴火鏊子上烙成一张张香喷喷的大煎饼。游客趁热品尝,真实而亲切地体验了一回大山的味道。
要问这个村的人为什么会到偏僻的大山里建房,那一定要去探究这些村落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我今春去“翼云石头部落”的时候,专程到新的兴隆庄作了次寻访。搬到山下的年长的村民并不讳言山上的艰辛,甚至还会讲述一些石板房的细节,展示他们建造石头村多么不可思议,言语中不乏上几代的无奈与苦楚。二三百年前,他们的先辈有的为躲避战乱和灾荒,有的因洪水泛滥和大地震,被迫走进山里垦荒安家。山下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他们只能无助地往山上或山顶找寻。一旦生存下来,就如扎根山崖石缝的松树,顽强地生长、繁衍。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进山采访时曾听说,有个山顶村一位老妇,从解放前被夫家背上山成亲生子,到年老体弱走不动,竟从未下过一次山,更不知山外发生了什么。新时期脱贫攻坚中,党和政府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号召并出资补助搬迁山顶村,还是有些老人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那些山腰或山顶石板房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惶恐和对故土的眷恋,外人实难体会。
不得不说,这些被逼出来的石板房境况尽管艰难,却在勤劳智慧的山民手里,打造成了既可居住、又能生产、还有生活情趣的特色山景。同样生存于大地之上,在连绵的大山构建住房,总有种存活于世的悲壮感。他们所赖以生计的环境,仅有“巴掌大的地,草帽大的田”,除了石头,再没多少比这更廉价更结实的建房材料。为谋求生存,他们用最原始的石料构筑住房,用最少的建材营造最大的生存空间。他们把冰冷的石头变成同恶劣环境殊死抗争的工具,将山里人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融入石板房的灵魂。生活背后那个叫作希望的冥冥力量,激励人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砌垒成墙、一片石板一片石板地叠压成屋。他们无条件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眼前的大山和脚下的石块,靠自己的双手,艰难地繁衍生息。一年又一年,石板房在不断增多,石头村在不断扩大,石蹬路也在不断延伸。走在这样的山道上,流连这特定的石质景观,依稀可见这些由石板石块构筑的建筑里面活生生的人的身影。虽然这些石板房早已无人居住,却依然不乏人之所以为人的气势和力量,让人足以感受到这个村庄曾经顽强生活的信念,对人永远是个生命的鼓舞和激励。
在这个人工构筑的石头世界,至今保留着质朴、自然、独特的风情文化,演绎着平凡却不乏生动的山乡故事,充溢着令人难以释怀的历史遗韵。垒墙的石块、覆顶的石板大多未作雕琢,与周围环境和谐而默契。高低错落的石板房,院子里一览无余,连那简陋的大门也往往虚掩着,看样子不需防备什么。这和山里人实在、善良、厚道的性格绝对一致,也是“适者生存”的生动体现。也许有人会说石板房冰冷逼仄,缺乏生活的质感。殊不知与大自然融洽无间的石板房,注入了情感,也就有了冬暖夏凉的人间温情和毫无矫饰的生活趣味。不须时光倒流,那敦厚的大山、坦然的生活、淳朴的乡风,就会让都市尘嚣中走来的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石板房出自山野民间,用大自然的材料创造大自然之美,其空间布局、叠砌技艺、尺寸感和协调感等,都不乏建筑智慧。遐迩闻名的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最初只为弘扬佛法、传播佛教而建,很少有人一开始就把它当艺术品对待。想不到却以独特的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给后人留下了一座璀璨的艺术宝库。同样,山亭石板房最初建造时,也不会料到今天能成为研究鲁南民居习俗和建筑技艺的样板。带着前辈印痕和体温的石板房,隐藏其中的生存意志、生活哲理和自然美、智慧美,大大超过了它原本的意义。
毋庸讳言,山亭区内一些养育了一代代山民的山顶村石板房因无人居住而陆续坍塌,这种少说几十年多则几百年的特色民居正逐渐消失。新农村建设高潮下的石板房会越来越少,就像北京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一样。所不同的是,北京的四合院不少是被现代高楼大厦所取代,而山亭的山顶村却是保留旧址另建新村。所幸的是,北京未被拆除的四合院已得到政府的妥善保护,山亭古村落的石板房也因“翼云石头部落”的成功而引起广泛关注。当今人类的生活模式正在急剧地发生变化,现代建筑取代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而保护好这些自然淳朴的乡土场景,留住几辈人的怀念,恰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原兴隆庄石板房的主人那是真的想不到:老辈人生活了几百年的古村落居然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些原本粗拙落寞的石板房也能点石成金,走进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曾经与命运抗争的艰辛和酸涩还会在新时代泛起咀嚼的兴致,激励更多的人迈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