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动力

2023年04月28日

□刘学启

这种动力就来自我们生命的深处,那种宁静、和谐、古典和传统的东西,永远在我们生命深处生生不息地流动着。

生命,多么动人心弦的字眼,这不仅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并列的组合在一起的汉字,和那些枯燥呆板的来自字典里面的解释,它传递的更是一种身心的感受和刻骨铭心的禅悟。

生活中怀着一颗充满温情与热爱的心去注视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鲜活的小生灵:一片绿叶,一朵鲜花,一只小鸟,甚至一只不起眼的小昆虫……它们的每一次律动,每一声吟唱,每一句呓语,都向世界展示着它们自己生命的存在,它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着自己心中的故事。而人类的高明之处并不仅在于认识物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能去探索其存在的根源和理由。

“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周武王讲的。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但人和动物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并不一样。动物只能适应自然界,寻找食物,维持生命,延续后代。而人不仅要适应自然界,还要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服务自己。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有可控性,即“操之在我”,也有不可控性,即“操之在天”。古老的《易经》讲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里讲的天不是神,不是上帝,天是自然。老子讲道法自然。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客观规律。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说人的生命是被动的,但是人的生命主宰又是他自己,即人能弘道。《庄子》说,从前自己做梦,梦到自己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究竟自己做梦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自己了呢?这是不清楚的。这是说人生确实是被动的。但是孔子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既为人,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能推卸责任;化被动为主动,让有限的生命合乎大道。

巴金先生在《生》的一文中,描述生命如湍急的江河不息地奔腾着,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阻止它,在它的途中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里的爱与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会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帕斯卡尔《思想录》说道:“人生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草。”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洒落在地。为人所熟知的雕塑“思想者”是凝固在历史空间的生命格言。他的气质是孤独,但很清醒。他是时代痛苦的承受者,又常常第一个吹响未来时代的芦笛。汪国真在他的《思想者》诗中说,你征服了我的心/也就征服了我的躯体/你占据不了我的思想/就什么也没占据。躯体可以属于别人,因为别人可以支配它死,支配它生,但思想属于自己。思想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即便隔了数百年,我们仍然可以受到思想先驱们的启迪。

《荀子》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用今天的话来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要用真诚安顿自己的生命。人可以成为尧、禹这样的圣人;可以成为工匠,也可以成为农民、商人,这一切都在于行为与习惯的长期积累罢了。

人性大体上是相同的,饿了想吃饭,困了想睡觉,无论帝王和庶民,都没什么不同。陶行知先生所言:“做事要优,不仅要看才华,还要看才华是否用对地方。”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做人。

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每个生命都在追寻着一个完美的人生。尽管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生存压力的时代,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种无比浮躁与不安的感觉,很多都变得浅薄和表面化了,但人类的本性却催促人们永远不停地寻找生命的真谛。这种动力就来自我们生命的深处,那种宁静、和谐、古典和传统的东西,永远在我们生命深处生生不息地流动着,给我们的行动以无比的动力,将生命的圆圈画得更加完美无缺,让生命的轨迹不留任何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