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随想

2023年04月18日

□马润涛

人只知道感恩于人,那么是否也该感恩大自然并敬畏它呢?要知道这些野菜和树叶,都曾充盈过我们瘠薄的胃囊,并给我们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勇气。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城里人对春天的发现,最直观的就是看路边街边的草儿发芽了没有,看小区花园里的腊梅花、迎春花开了没有。而乡下人对春的认知是,看河岸边的杨柳枝条泛绿了没有?看麦田里的麦苗返青了没有?还有,这时的响水河已瘦身成一条裙带,河岸边的冰凌已经融化,水流已变得欢快起来。

春暖农事忙。对乡亲们来说,春天是不留白的。春争日,夏争时,满地里都是农活的乡亲,他们哪里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可见从惊蛰到谷雨这段时间在农村是最忙的,有一首古诗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虽是古人笔下描绘的春天农家生活景象,又何尝不是我童年乡村生活的缩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春天是够忙的,它既让人们充满了希望、念想和憧憬,又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期待。

春风不解离人愁,游子难了思乡情。今年惊蛰我回了一趟故乡,要搁在改革开放前,正是耕牛遍地走的时候。而今不同了,故乡的耕地全栽了桃树,田野里再也没有耕牛的踪迹。那天回村看望老叔,正赶上叔弟拿着剪刀准备出门,他说正准备到山上桃园修剪桃树。

那天我从叔家出来,望着叔弟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想起自己早年在生产队劳动的情形。那时候我虽少不更事,懵懂无知,可已经能拿半劳力的工分了,因而,凡不上学的时候,我就在生产队充当半劳力。如,春耕前往山坡上挑粪,给梨树喷药时挑水,浇麦时看水垄沟,栽地瓜时刨坑、撒秧子等等。男孩不养十年闲,再说了哪有闲饭养闲人的。可叔弟已经不是少年,春阳下满头的白发格外醒目。

去冬今春雪雨少,桃树应该旱坏了吧?不过也不用发愁,自从山脚下打了机井、安装了电水泵之后,输水管道一直通到半山腰,凡是有桃树的地方都能浇上水。今年春分后两天,老伴带着几位一块晨练的老姐妹回老家看桃花,回来后就告诉我说,要不是河边这眼机井,山上的桃树还不知道旱成什么样呢!现在好了,天旱不旱都一样,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还多,双休日来观赏桃花的人络绎不绝,公路边小轿车停了很长一溜。

早年在故乡参加劳动,用肩膀的时候居多。我们小队的田地和果园多半在响水河南面的山坡上,开春往山坡的地里挑粪,是我最早学着用肩膀干活。一条小扁担,两个小筐头,一副嫩肩膀,但即便只装大半筐头子土肥,肩膀还常常被压得红肿,不过时间一长就适应了,而且慢慢能把筐头子装满。不过与壮劳力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因为他们挑的筐不仅比我挑的大,而且还装得满。

不过现在好了,乡亲们早已告别了肩挑肩抬肩扛的劳作方式,全村铺设了多条通往山坡的水泥路,即使是雨天和汛期,上山下坡干活也不用踏泥了。各家至少有一辆农用三轮车,不论是春天往田里运送肥料,还是秋天从地里往家里运庄稼,电动三轮车一开立马送到。

春雨贵如油。春雨如线如缕,点滴入地,润物无声。“一场春雨一场暖”,气温上升了,这时候小麦生长得飞快,一夜甚至就能拔一节。麦到清明垄三节,这时土地肥沃且能浇上水的地块,麦子何止长到三节,长到四节、五节的都有。小麦长到清明,丰收与否,已能看出端倪,因而,乡亲们这时心里已经有了底。我们小队有一个老庄稼把式,人们背后都称他“怪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每年到小麦拔节的时候,隔天他就会跑到村西桥子地去听小麦的拔节声。他对人们说,小麦拔节的声音比任何曲儿都好听,听了回家睡觉才踏实。

春天也是留给人们舌尖记忆最多的季节,小时候仅我吃过的花儿和树叶儿就有十多种,如杨花、榆钱子、洋槐花、洋槐叶、柳芽、枸杞芽、梨叶、杏叶、杨叶等。在我的印象里,除了苦楝叶,柳叶、梧桐叶和臭椿叶等少数几种树叶不能吃外,其他绝大多数树叶都能吃。有时我想,我对人生的最初认知应该是从吃树叶和野菜开始的吧,是它使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并慢慢变得成熟和坚强起来。有时候我还想,人只知道感恩于人,那么是否也该感恩大自然并敬畏它呢?要知道这些野菜和树叶,都曾充盈过我们瘠薄的胃囊,并给我们以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勇气,这是多么大的恩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