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
□常永坤
人生之路有书籍相伴,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庸俗,找回那渐行渐远的飘逸,不断开启美好的旅程。在书香萦绕中,读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忆冬雪春雨、夏花秋黄,无不让人怡然自得。
前些天在家整理书橱,又翻腾一遍不知倒腾了多少遍的满架图书。有几本残损得厉害,在一堆现代装潢的书籍里格外显眼。其中一本叫作《简明中国通史》,作者吕振羽。那是建国初父亲买来学习的,上面还有他随手写的钢笔字。我小时候经常翻来翻去,好多历史词汇都是在这本书里先认识的,纪年断代的概念也是从它那里最先接触的。
我父母和我的祖辈都是农民。农民家庭在20世纪50年代很少有藏书,有个扫盲的识字本就不错了。但我家除了这些书以外,还有十几本刊行年代不详的线装“话本”,繁体印刷,竖版界行,开本厚薄如连环画,阅读携带都很方便。书名已经记不起来了,内容不外侠义忠孝等说唱故事,语言文白相间,开篇结尾穿插古典诗词,慢慢读来,兴趣盎然。我小学略微认识了一些字的时候,就偷偷地翻出这些我从未见过的书来看。虽连猜带蒙,似懂非懂,却让我认识了课本之外所不曾见过的世界。
在无书可读的年代,读书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家里没有书读,我也不知该去哪里借,偶尔碰上个机会,自然喜之不胜。外祖父喜欢中医,家里有几箱古代医书、古文史书和康熙字典,我只要到姥娘家,一定会去翻翻。虽然看不懂,却也多少了解些之乎者也。“文革”中破“四旧”,古旧书籍难逃厄运。外祖父和舅舅担心这些旧书惹出麻烦,就做饭时一本一本地填到炉膛,当柴火给烧了。那些书没了,可它让我知道在厚厚的书本里,有着那么多知识等待人们发掘。
在乡下的姑表哥大我十岁,我去姑家时,二十多岁的他神神秘秘地取出个包,掏出一本书,说让我见识见识。那是本老版的《红楼梦》,虽有些破旧却基本没有缺损。这是大表哥老辈上传下来的。“文革”开始后,他舍不得烧,却又不敢留,就用一大块油布包好,埋到自家墙根下。他给我看的时候,时刻提防外人进来,也不敢让我带走。每次去他家,只让我看几章就赶紧收回。在“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年月,那本读得断断续续的《红楼梦》,让我领略到人世间还有如此细腻的感情在。
我中学阶段赶上“文革”,学生以学工学农学军为主。县城里的几所中学,连校名都改成了“五七中学”,有的还挂上了某某工厂五七中学的牌子,以示工人阶级领导学校或学校接受工人阶级领导。国家出版的教材实际上已被取消,各个学校自行油印政治意味甚浓的单页发给学生。我们的中学老师在那些政治学习的内容之外,还钢板手刻、油墨印刷了一些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的简易教材。刻得不清晰或印刷不完整的地方,上课时,老师再一一补正。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压力下,这些老师的确有些冒险。但对我们这些求知的学生来说,却是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我们获取知识的最大可能。我们也因此成为难得的获益者,在无书可读的年代,读上了不能算书的书。
后来情况渐渐好转,书店里也有了可读的书,虽说品种甚少,却让爱书之人趋之若鹜。只是生活困难时期决定购买一本书需要衡量的条件,首要的并非书籍本身,而是经济状况。我家那时属于农业户,粮食都不够吃的,更别说有闲钱去买书。每每看到心仪的书本、读到优美的诗句,虽有心慕手追的感觉却也只能无奈放弃。再后来,我工作有了收入,买书成了一大爱好,空余时总会去书店逛逛。钱少买不起的时候,或没有中意的书的时候,我会去县文化馆。通过原先认识的人,从文化馆管理的图书室、后来独立为县图书馆那里借几本书来看。这样也结识了县文化馆里那几位名气很大的文化人,让我于读书中又读到了一些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收入增长了,我用于买书的钱也多了起来。跨过了无书可买、无书可读的年代,进入有钱买书、有书可读的好时光,再也没有了在书店里徘徊却囊中羞涩的窘况。我挑选新书全凭喜好,与工作有关的、和兴趣相连的、内容和表达别具一格的,都会让我心动。有时看似平常的一本书,翻阅浏览时,往往里面只有那么几句有价值的话、只有几段能打动自己的情节,我也会掏钱去买。好的书无关厚薄,更与装潢无涉,哪怕只是一鳞半爪,对人生的滋养亦如千金一瓠。人一辈子说了那么多的话,写了那么多的字,可真正值得别人永志心头、拳拳在念的能有几何?一本书能给人一点收获,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让我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好友写书赠书的也越来越多,这让我的藏书越来越丰富。几十年来,我住过的宿舍不论大小,总会单独拿出一个房间或辟出一个空间存放图书。每逢搬家的时候,这些攒了几十年的书籍,我都会精心整理,一本不落地带到新家。尤其是那些跟我时间长的、签着友人姓名的、做过标记写过心得的书,我基本上家到哪搬到哪。休闲时翻阅曾经看了又看的书,好似在追忆自己生活的足迹。空余时打开朋友的各类赠书,又好像在与好友隔空交谈。只可惜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油印教材、记录我早年学习提高的笔记本不知所终。我中学时曾从一位要好的同学家里借了本厚厚的《纲鉴》,里面记载了上自盘古、下讫元明的治乱兴废史,爱不释手却又想尽快归还,就把看得懂的章节抄录下来。每天都抄到很晚,足足抄了一大本。现在,那个笔记本早就不见了,但借给我书读的同学却让我念念不忘。
年轻时读书,读的是知识,是思想,是阅历。书籍如谆谆长者,人生有长者的指引,便会如朱熹所言“艨艟巨舰”之得“江边春水”,保持永远的朝气和激情。年老时读书,读的是心情,是境界,是超然。书籍像人生导师,毫无功利的心性涵养,可以让思想更加成熟而不至朽迈,让有限的人生始终张扬着青春的活力。过去上班时,巴望着从忙乱的生活和浮躁的心境中找寻一个安静的角落,去静静地读本书,体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雅,却往往难以实现。退休后,没有时间相迫,了无俗事萦怀,也不需“为赋新词强说愁”,喜欢什么就读什么,高兴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去悠闲地享受过去不敢想象的奢侈。眼前的书读完了,还可以网上搜索阅读电子书。那可是个浩瀚的书的海洋,一头扎进去,绝对让你乐而忘返。退休后的慢生活,有书籍相伴便觉过得飞快,氤氲书香也使得斗室书房温馨惬意,成为梦想与快乐的不竭源泉。
在三年抗击新冠疫情居家防护期间,每天读书成了我排遣寂寞的最佳方式。不出门也不去给社会添乱,静下心来读过去没空读的书,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让原本凌乱的心情得以抚平,让一度浮躁的心态趋于宁静。有时候读到痴迷处,竟会忘掉一切。这使我相信梁漱溟在日本鬼子的炮弹轰然炸开时,仍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之事所载不虚。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在社会现代化与世俗化并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共进、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此起彼伏的过程中,能沉下心来读本书,那是极为难得的。
陋室里那缕卷墨书香,也将儿子熏染得格外爱书。每有闲暇,他也总是爱逛书店,每年花在买书上的钱都不在少数。因为家里实在放不下,他几次将一些看过的没有污损的图书整理好,捐献给单位图书馆。儿子的行为也影响了孙子,在儿子有一年暑假带队去西藏支教时,孙子也挑出几十本崭新的少儿读物,委托他爸爸带到拉萨市林周县,捐赠给卡东希望小学。孙子那时正上小学,读书是他的本分,帮助边疆儿童读书,那是他在读一本大的社会书。而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更能得到充沛的力量。
人生之路有书籍相伴,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庸俗,找回那渐行渐远的飘逸,不断开启美好的旅程。在书香萦绕中,读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忆冬雪春雨、夏花秋黄,无不让人怡然自得。明代于谦赞美读书之趣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今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