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清明

2023年04月11日

□王婉若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元曲里写清明节的作品不胜枚举,内容也多种多样。

清明是古人的踏青日。张可久《越调·天净沙》记录了“清明日郊行”:“碧桃花下帘旌。绿杨影里旗亭。几处莺呼燕请。马嘶芳径。典衣索做清明。”可见他当时经济状况不怎么好,清明节外出踏青要花钱,他只得把衣服拿去典当。哪怕典当衣衫也要过节郊游,足以可见张氏何等性情。无名氏的《梁州》曲有“裁漉酒笼头纱帻,制踏青可脚乌靴,与知音三五词林社”“买花钱滴溜溜杖上挑着,沽酒店闹炒炒桥边问也,载诗囊胀膨膨驴背上驮者”等句,生动地描写了老百姓为清明节所做的准备:制酒、做靴、写歌词,特别是,所制的“乌靴”一定要“可脚”,因为这是穿着去“踏青”的。后面几句则记录了他们清明当日的过法:杖上挑着买花的铜板,桥边上“借问酒家何处有”,驴背上驮的“诗囊”里装的是各人为清明创作的歌诗。元代人至少在清明日做三件事:踏青赏花乃至买花、饮酒作乐、歌舞欢庆。

人们在清明踏青以感受春天的来临,是因为清明前后的春景最美。清明节的节物一是柳,二是桃,桃红柳绿,春光明媚。所以在民间节俗中,桃花和柳枝的身影十分多见,曲中歌颂桃柳的篇章也又多又美。钟嗣成《四时佳兴·春》中有一曲道:“天气氤氲,花柳精神。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你看,春天天气暖和起来,花和柳都来了精神。曲的前半部分于美景和快乐中写出春天的脚步匆匆,暗含惜春之情,后半部分转入抒发伤春之悲。全曲完整地呈现了春的来临和逝去的全过程,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张可久《三衢道中》后半曲云:“一百五日节人家插柳,七十二滩上客子移舟。添消瘦,寻花载酒,不似少年游。”清明前后,正是柳枝发芽泛绿的时候,当时人家都时兴插柳枝于门上,还有将柳圈戴于头顶、插柳叶于两鬓的,说是有明目、驱毒、祈年之含义。

清明本就悲愁,一个人独在异乡,就更感孤寂了,愁绪也就更浓了。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和思念以及对功名未取的失意情怀;也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写照,读来不禁令人动情落泪。

张可久还有一首堪称元曲经典的散曲《寨儿个·忆鉴湖》:“画鼓鸣,紫箫声,记年年贺家湖上景。竞渡人争,载酒船行,罗绮越王城。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柳擎和泪眼,花坠断肠英。望海亭,何处越山青。”作者把对鉴湖的思念与家国情仇的高尚情怀透过不到70个字的曲中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

曲中的清明,有盎然的春色,也有浓浓的愁思,而这些散曲,汇聚成了一个诗意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