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1日
□马润涛
近读明代李温陵的《焚书》,笔者在读到“李白诗题辞”一节时,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真是太妙了,想不到古代也曾发生过争名人的事情,并围绕某名人的籍贯争执不休,且各执一词。
这里说的不是别人,而是大名鼎鼎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明代杨升庵说:“白慕谢东山,故自号东山李白。”杜子美云:“汝与东山李白好是也。”于是,后来“刘昫修《唐书》,乃以白为山东人,遂致纷纷耳”。然而,后来事情再次发生了变化,曾子固认为李白是蜀郡人,其依据是《成都志》,说李白生于彰明县之青莲乡,并加以肯定。而李温陵却不以为然,说:“蜀人则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借此以为山东产……今王元美断以范传正《墓志》为是,曰:白父客西域,逃居绵之巴西,而白生焉。是谓实录。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余谓李白无时不是其生之年,无处不是其生之地。亦是天上星,亦是地上英。亦是巴西人,亦是陇西人,亦是山东人,亦是会稽人,亦是浔阳人,亦是夜郎人。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莫争莫争!”
李温陵说了这么多,说得也够透彻的了。然而,争归争,说归说,他自己也没跳出这个怪圈。有一首他写的《太白楼》诗为证:“世事真同水上浮,金龟好换酒家愁。山东李白今何在?城下惟瞻太白楼。”其实李温陵这样说也没错,非此即彼吧?李白总得有一个籍贯吧?再说了,不就是一个地名吗?不过笔者想,如果济宁人看了这首诗,一定会很高兴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争还是要争的,只要还没有最终定论,且一直会争下去。
是啊!由此不难看出,争名人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大爱好。诚然,李白要争,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要争。总之,凡是籍贯尚不明确者都需要争,且非要争个鱼死网破不可。说到梁山伯与祝英台,我想多说一句,到目前为止,仅笔者知道的就有四五家在争,出生地要争,读书的地方要争,甚至连埋葬地也要争。不过不久微山已拿出新的证据,说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梁山伯的墓碑。那么,大家为什么要争这些名人呢?是因为名人效应吗?笔者认为,名与利是分不开的,追名逐利,有名就有利,有利就必有一争。尤其是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当下,有多少地方借助名人效应,挣得盆满钵满?
其实争名人还不止于一端,笔者近来关注谱牒文化,发现谱牒造假现象就与攀附历史名人分不开。有的氏族为了显示来自名门望族,硬拉历史名人作袓宗,为了表现传承有序,并不顾事实编造世系。
争历史名人,其实历史名人也有好坏,只不过好名声的历史名人争得更激烈罢了。不过据媒体报道,当下名声不好的历史名人也有地方争了,甚至为此不惜花重金打造这馆那馆的,像西门大官人之流就属此类。说了这么多,笔者想,假如李温陵先生还活着,他又会作何感想?是纠结?是愤怒?还是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