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戚

2023年03月07日

□马润涛

说到走亲戚,我的体会是:有亲戚可走,自己尚能走,是一件非常幸运乃至幸福的事情。

新年过后,从正月初二到十四是走亲戚的日子,这虽是旧年俗,却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走亲戚也叫串亲戚,稍有不同的是,前者亲戚少后者亲戚多。串亲戚有时为了赶时间,半天至少走两家。走亲戚多半是看望长辈,当然也有看望平辈的,一般是小看大。另外,朋友间也有借新年相互走动的。

新春走亲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方面表达的是小辈对长辈的尊敬,再就是亲戚间、朋友间借此联络亲情和友情,从而增进亲戚和朋友间的感情。

说到走亲戚,我的体会是:有亲戚可走,自己尚能走,是一件非常幸运乃至幸福的事情。小时候在乡下,新年后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常比谁家亲戚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为一件事情,就是亲戚多而且可走,就可以多当几回客人,多吃一些好东西。

新年走亲戚,最伤脑筋的是准备礼物,现在生活富足物资丰富倒好说,但早年过穷日子时却不这样,常常为年后走亲戚发愁。其实带什么礼物走亲戚,除了凭自家的经济条件外,再就是看大家都送些什么,有点随大溜的意思。老话说,随年吃饭,随年穿衣。早年在乡下走亲戚,多从当时的年景出发,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不过有时为了死要面子,也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时候。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六七十年代之前,年后走亲戚一般是带自家蒸的馍,少则五斤六斤,多则十斤八斤。那时候走亲戚,标配就是用箢子盛馍馍,不过也有少数用包袱皮包着。不过或拎或挎,即便是个孩子,一般都拿得动、累不着。不过也有不带馍的,就是带面粉。这样的人家多是极会过日子的,因为面粉蒸了馍馍,走完亲戚后就只能吃掉,而面粉则不会,还能留下来另作他用。走亲戚按旧规矩是要回礼物的,改革开放前乡下人走亲戚,因为大家过的日子都差不多,所以都能互相体谅或体恤对方的难处,不管亲戚带了多少礼物,对方却只留一点点,仅仅意思一下,为的是让对方多走一些亲戚。因而人们常常发现,蒸的馍走一圈亲戚后,最后都开了花。记得当年社会上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有一家人走亲戚,送出去的礼物,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自己家里。走亲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借亲戚的礼物走亲戚。事情是这样的,有的人家因为家里贫穷置办不起礼物,而重要的亲戚过年还必须得走,这时候又恰巧自己家来了亲戚,便用亲戚的礼物,借花献佛,原封不动地带着走自家该走的亲戚。不过这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两家亲戚相隔不能太远。其实走亲戚除了带馍外,也有带点心和馓子的。点心一般是四斤,馓子是二斤,用手一提,照样可以走一家亲戚。但也有很贫穷的人家,礼物拿得就更少了,拿二斤点心或提一嘟噜馓子,往亲戚家里一丢,脸上透着羞赧,不好意思地对亲戚说:东西太少,不用回了。这叫“猛一丢”。

年后走亲戚,是带着时代烙印的。早年在乡下,从年初二开始,路上走亲戚的人就络绎不绝了。那时候在乡下自行车还很稀罕,绝大多数走亲戚的人是步行,且多数人肩上背着或胳膊上挎着一个箢子,这也是“亲戚是箢换的,邻居是碗换的”一语的出处。同时这句话还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就是不论亲戚还是邻居,全凭走动,如果你来我不往,不用多长时间什么亲戚都没得做了。现在人们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普遍有所提高,同时年后人们走亲戚带的礼物,也水涨船高、今非昔比了,即便在乡下人们也看不到拿馍馍、烧饼、馓子、糖走亲戚的了,而是换成了烟、酒、茶、奶、饮料、干果、水果等,而且再也看不到步行的了,大家都以车代步。这次年后回老家我发现,街上、河边停了很多小轿车。我当时就对老伴说,都正月初十了在外做生意和务工的人还没走。老伴说,他们可能是还没走完亲戚吧?过了小年他们准会走!

年后走亲戚,最红火、最集中的日子是年初二,不过主要是婚后的女子和女婿,有孩子的还要带着孩子,而重头戏则是结婚不久的新亲,即新近结婚的新姑爷首次上门给岳父母拜年。早年在乡间,新亲头次上门拜年为贵客,不仅岳父母要给女婿代岁钱,而且要置办酒席,还要请人作陪。

我今年节后走亲戚比较晚,因为天气一直很冷,拖延到初十才走成。眼下在我需要走的亲戚、亲人中,有两位已经超过了九十岁,还有我叔也八十九岁了。我有时很为他们的长寿而骄傲,但每想到已逝的父亲和大姑,心里那份骄傲顿时就不见了。于是我常想,人无论活多大岁数,最终都会走的。不如趁他们眼下尚健在,尽量多看看他们,多陪陪他们,让见一面少一面,变成见一面多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