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郑学富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每当读起诗人贺敬之这首情真意切的《回延安》时,总是心潮澎湃,眼含热泪,被诗人眷念延安的赤子之心所感动。
1956年3月,诗人受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之邀,从北京来到阔别10年之久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延安十几天的日子里,他重游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桥儿沟,好像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母亲身边,心情非常激动,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感到特别亲切。他访问了久别的延安父老乡亲,亲人们用延安的土特产热情地招待他,让他感到格外温暖,他和乡亲们抚今追昔。当他看到延安的变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十几年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1940年,16岁的贺敬之与同学徒步数千里,来到革命圣地延安,17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开始文学创作,并取得显著成绩。1946年,他渡过黄河,前往张家口……
3月9日,造林大会主办方向贺敬之约稿,请他写篇作品在晚会上演出。延安三月的夜晚还很冷,他彻夜难眠,延安时期的战友和父老乡亲们的音容笑貌时刻萦绕在他的记忆里,胸中的激情时时碰撞着他的灵魂,他要高声歌唱,将洋溢在心中的浓烈情感抒发出来。他披衣而坐,一边哼唱着一边写,激动地流着泪,一首66行感情充沛、脍炙人口的精美短诗《回延安》喷涌而出。由于他炽热的心情忘记了寒冷,竟在不知不觉中感冒嗓子失声了,不能上台朗诵。在晚会上,表演者用悠扬婉转的“信天游”演唱了这首诗,令全场观众欢声雷动,群情激昂。
《回延安》抒发了诗人洋溢在心中的赤子之情。诗人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与陕北独具艺术特色的“信天游”有机结合,构思精巧,浑然天成,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咀嚼,既热烈奔放又真切感人,深得抒情诗的神韵。全诗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喜悦之情。“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诗人那种迫不及待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诗人用拟人化的语言描写延安亲人热烈的欢迎场面。此时此刻,诗人热泪盈眶、哽咽着,满心的话儿说不出来,只有“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 ,胜过千言万语。诗人在《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以下简称《重回延安》)一文中写道:“呵,母亲延安!分别了十多年的你的儿子,又扑向你的怀抱中来了。”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诗人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他用赋、比、兴等手法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贺敬之后来曾回忆说:“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的党,延安给了我政治生命。延安鲁艺决定了我的一生。”“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
第三部分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革命情谊。诗人用带有陕北印记的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事物,烘托热烈气氛。有气喘吁吁的老爷爷,有团支书,有争着来拉手的娃娃们……诗人描写他们的言行神态生动形象、绘声绘色,透露出令人心醉的情谊和温暖。他在《重回延安》中写道:“我被紧紧地围在炕上,我的手被左右的许多手拉着。面前摆满了米酒、油馍和炒菜……不会醉人的米酒使我刚端起来就像醉了一样。永远怀念的桥儿沟,永远怀念的延安的亲人们,让我们倾谈久别后的一切吧。”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盛”“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的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即使有“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用夸张的语言表明变化之大。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未来。“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诗人回顾延安历史,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前进”。诗人情不自禁地唱道:“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豪迈奔放,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此行,贺敬之还创作了《红色旗帜下的绿色高潮——参加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速记》和《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两篇散文,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延河》当年第6期刊发了《回延安》。一时该诗传播大江南北,好评如潮,诗人名声大震。何火任的《贺敬之评传》说:“《回延安》为贺敬之向抒情诗方向发展奠定了一块厚重的基石。从此,他那满怀激情与豪情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