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香格里拉

2022年12月08日

□常永坤

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离开桃花源后,又带人按做了标记的原路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再有人“欣然规往”依旧“未果”。如今的香格里拉已被世人确认,却又与想象中的香格里拉多有差异。也许《消失的地平线》里的香格里拉人,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一样,已经化整为零,化作一棵桃树、一簇桃花。既然桃花源不须他处寻,香格里拉还何必纠结梦中的香格里拉与现实的香格里拉有什么不同?“怡然自乐”足矣!

到了云南才知道,香格里拉原来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的中甸县,而中甸之所以改为香格里拉,则源于一本叫作《消失的地平线》的小说。于是,在去往香格里拉景区的途中,我顺便买了这本书,并在抵达香格里拉之前读完了它。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于二十世纪30年代初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述了四个西方人,在南亚转机被劫往一个与世隔绝的幽深之地的神奇经历。这个叫作香格里拉的高原山地,荟萃了雪山、峡谷、草原、森林、河流等瑰丽的景色,展现了和平宁静、自由自在的美好世界。在这个寓意为“心中的日月”的香格里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种信仰和平共存,社会幸福祥和适度,与战乱的社会现实相比,几近与世无争的人间净土和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

小说出版后,唤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世界各地纷纷对照书中景物寻找现实的香格里拉。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人们综合各种因素,终于发现美丽的香格里拉就在中国西南部的中甸。这里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高山峡谷、草甸瀑布等自然景观和奔放的康巴风情,同小说中描写的情景非常相像。文学作品里的香格里拉终于找到了原型地,曾经默默无闻的中甸改名香格里拉后也声名鹊起,昔日以游牧为生的迪庆州藏民吃起了旅游饭,一向封闭的滇西北藏区敞开大门对外开放。

经过多半天的车程,我们终于从丽江到达原名中甸的香格里拉。一路上的旖旎风光和花草清香早已让我们陶醉,目的地那葱茏黛绿和蓝天白云更令人心旷神怡。远方的山峰连绵起伏,头顶的云海缓缓漂移,金色阳光穿透云层,散发出撩人心魄的魅力。和风闲散,裹挟着若有若无的清香缓慢悠长,恰如时光在身边静静地流淌。这里的海拔高度虽然比不得“世界屋脊”,却也是夏天最热时候的凉爽、惬意之地。三面环绕的金沙江水与高山峡谷形成天然屏障,把这里隔绝得如同世外桃源。云南省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松赞林寺,是否就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喇嘛寺不得而知,但可见古代的藏文化和传统习惯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占人口总数较多的藏族和傈僳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和睦融洽,美丽富饶的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静水流深的安详和诗意。只是我们这些外来者与这样的宁静疏离得太久,竟迷失得恍如梦中。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仿佛人间天堂,荡漾着一股撼人心灵的淳朴、沉静的气息。这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记述的后世文人眼里的理想生活何其相似!两相对照,连环境描写都如出一辙。《消失的地平线》里那四个被劫持的外国人是从一个狭长的山谷进入香格里拉,而《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则是从桃花林尽头溪水发源地的山洞而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无论希尔顿还是陶渊明,笔下描写的那“不知今夕何夕”的时光交错之感,不能不让人生出“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的超然境界,唤醒对未知空间和时间的无尽遐想。这是文学作品给人们创设的精神世界。虽然我们的时代早已不是希尔顿或陶渊明的时代,连香格里拉的入口也不只是那长长的峡谷一个,远方山峰下面一排排村庄更非小说中的模样可比,但俯仰之间的那种从容不迫和悠然淡定,却是与文学作品里的意境极为接近。尤其是那水墨画般的广袤风情中,身着红色袈裟的僧人缓慢地在佛寺旁走动,一副超然世外的自由感,更让人如入书中的香格里拉或桃花源。

与据说启发了希尔顿创作灵感的丽江古城一样,香格里拉也面临着“世外桃源”与现代时尚的矛盾。它虽然比不得丽江古城拥挤的人群、动感的音乐、斑斓的灯光和诱人的“艳遇”,却也在追赶潮流上不甘落后。更名后的香格里拉主打旅游品牌,原来的主要产业森林采伐,为保护环境已被全面禁止,并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通过自然的力量达到自然修复。这的确给了人们许多期待。当地的收入来源,除了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培育的工业企业、畜牧业和松蘑花卉栽培业等,就是这“香格里拉”响亮招牌下的旅游业,甚至旅游成了当地最多的收入来源。每到旅游黄金季节,各种旅游团组、各地观光游客纷至沓来,各路人马、各色人等热闹非凡。招揽游客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原本静谧的高原充满喧嚣,独异于天下的优势资源在经济力量面前成了无可奈何的附庸。从好风景中获得的好心情,也渐渐远离希尔顿书中的境界。人们越来越发现,把中甸改为香格里拉,更多的是旅游的考虑,虚幻的神奇故事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都成了可以消费的卖点。我不担心香格里拉打造不出一个旅游精品品牌,培育不成游客的快乐天堂、旅游胜地,只是忧虑盲目复制和临摹旅游发达地区的“流量模式”,会让唯利是图的庸俗习性熏染人们的心灵,将平和宁静、纯真秀美的香格里拉变得人心不古。

文学的张力,让《消失的地平线》里的香格里拉如梦幻般美妙,也让前来寻梦的人对心中的世外桃源有了更多的憧憬。超脱于世俗,向往世外桃源,这种理解生活的方式,原本就是乌托邦式的梦想。而这种精神方面的追求,如果变成物质的控制,就难有透彻的自由感和生命的超越。梦幻的香格里拉是一种象征,希尔顿创作后的半个多世纪,人们之所以探究、追寻的兴趣不减,全因那神秘而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一旦具象化,便会沉湎世俗,一枕南柯。也像狂热寻觅的东西,到手了却发现与自己最初的追求相距甚远。梦中的香格里拉,是绚丽的云锦素描,烟波朦胧中透露着磅礴隽秀;是奇妙的童话故事,天真无邪中夹带着缠绵迷离;是静静的世外桃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实的香格里拉与文学的香格里拉显然不是一回事,那旅游景区常见的热闹景象,更难与梦中的香格里拉画上等号。如今生活在花花世界,连世外桃源的香格里拉都变得那么世俗,哪里还找得到真正的世外桃源?陶渊明没有告诉我们桃花源在哪里,希尔顿同样也不会告诉人们他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它只在人的梦幻中。

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离开桃花源后,又带人按做了标记的原路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再有人“欣然规往”依旧“未果”。如今的香格里拉已被世人确认,却又与想象中的香格里拉多有差异。也许《消失的地平线》里的香格里拉人,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一样,已经化整为零,化作一棵桃树、一簇桃花。既然桃花源不须他处寻,香格里拉还何必纠结梦中的香格里拉与现实的香格里拉有什么不同?“怡然自乐”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