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故乡的汉画像石

2022年09月15日

▲东汉执笏官员祠堂画像石

▲东汉牛耕画像石(残)

□马润涛

堂弟在微信里向我打听,我们村早年出土的两块汉画像石现在存放在何处?他想去看看。我回复他:汉画像石现在存放在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里,新馆在龙泉广场。我怕他找不着,便又追加了一句:旁边还有博物馆、墨子纪念馆等。新建的几个馆我都没去过,有几次路过馆门而未入。

我们村共出土过两块汉画像石,其中先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是“执笏图”,与它邂逅在滕州博物馆里(旧馆)。不过当时并不清楚它是我们村出土的,更不知道它还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其实我真正知道“执笏图”出土于我们村是近两年的事情,那次市党史研究中心的同志到家里看望我,给我带来了一本新编辑出版的《滕州印象》。想不到我们村出土的两块汉画像石竟然都成了滕州城市名片,见到它们的那一刻,我心里顿时产生了他乡遇故知般的喜悦。第二天女儿带孩子来家里,刚进家门我就迫不及待地拿书翻给女儿看,并激动地对她说:“这是咱老家出土的汉画像石,属国家级文物。”

我们村出土的另一块汉画像石是东汉的(公元25—公元220年)牛耕画像石,纵84厘米,横181厘米,厚30厘米,1997年7月22日出土,后被滕州市博物馆收藏。当时看了报道我还疑惑,心想老家出土的汉画像石怎么没被山亭区博物馆收藏?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后来我询问了老家的堂弟运河,他因为不太清楚,便找了当事人时任学校的负责人张永继老师,让他写了一个简短说明材料。

事情是这样的,新建的东堌城小学在老村北面、北山前面的公路旁边,以出土的墓石为证,这里古时曾经是陈家的墓地,有几十亩地面积。老师们在整理校园时,见一旁地上横七竖八堆放着二十多块墓石,且多已损毁,其中有两块还比较完整,一块是“牛耕图”。该汉画像石,长近2米,重大约1.5吨。另一块是墓石,清理后发现上面刻着“陈族文相”四个字。

面对眼前的“牛耕图”,老师们发现石壁中心画面有人扶着犁子,前面是牛和马拉着犁子,耕犁前后各有一个人,前面的人牵着牛马,后面的人扛着锄头,一手执锤;除此之外,画面左侧有神兽吃草,天空还有鸟儿飞翔。这似乎是人们在耕作犁田,又好像是在出行。但是,大家并不清楚这是一块什么石头,不过他们已经意识到,这块石头一定不同寻常。说来事有凑巧,就在大家想弄明白这块石头时,有人说张士廷的外甥张桑来村里走亲戚,他在滕州市文化局工作,何不叫他来瞧瞧。张桑看后遂建议老师们与滕州市汉画像石馆联系,说石头最好由馆里收藏,全市的汉画像石都在那里展出。于是,学校负责人张永继便找了一台拖拉机,于当天下午亲自押送,把“牛耕图”送到了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为了表彰和鼓励他保护爱护国家文物,馆里发给张永继一张奖状,并就此事作了专题报道。

相对于“牛耕图”,“执笏图”发现得比较早,于1978年被滕县博物馆收藏。该画像石为东汉执笏官员祠堂画像石,纵93厘米,横24厘米,厚12厘米。据有关资料介绍,该汉画像石从东堌城出土后,曾一度被城头村的一宋姓村民收藏。但是,怎样辗转到宋家却没有交待。据说,这块颜氏纪年画像石到宋家之后,一直被秘藏在家中,有人闻讯曾花高价钱多次登门求石,可不论给多少钱宋家都没出手。即使到了灾荒年,为了养家糊口,宋家宁肯拓几幅拓片卖也没舍得卖石头。日本侵华期间,鬼子到处搜寻文物,为了躲避搜查,宋家把画像石偷偷垒进了猪圈墙里,这才使画像石躲过一劫。1978年,宋家儿子将父亲收藏的汉画像石,用独轮车推到县城,无偿捐献给了滕县博物馆。

据考证,该画像石出自东汉中期,属国家一级文物。正面图像分三层,上层为长方形边框,边框内刻有题记四行,可识别的有60余字,中层一执笏人物。下层为一长方形边框,边框内饰以菱形纹;右侧面为一长方形边框,边框内饰以菱形纹。图像雕刻技法为剔地平面线刻。题记释文:“以十一年十月十五日□,此□□如礼,后子孙无□日祠,使石工书颜文羽昆弟六人,弟仲文,伯先仲京少文,母以永元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不幸,母年八十七”。永元十年为公元98年,是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至今已经1900多年。据题记释文可知,永元十一年应为祠堂刻石年代,而永元十年为颜氏兄弟母亲去世的时间。柯昌泗在《滕县金石志》中对其题记进行考释:“右颜文羽昆弟六人刻石,邑人杨知性访得拓本。石作长方形,分三层:上层刻字;中层画像,为人形;下层匡郭,中无字。中、下两层左右依稀有字迹,石泐已甚不能确定也。惟上层字可辨,而刻画简率不能悉识,其文从左而右凡四行,详为辨释,略得其大意,为颜氏昆弟母墓刻石,盖亦石堂之类。其云:使石工书者,六人中皆不能书,而石工所书又不能工。可见制作之朴陋与樊敏碑出于石工刘懆息盛之手者,文野有霄壤之判矣。甲申(民国三十三年,即1944年)四月胶西柯昌泗。”

两块汉画像石,我虽然都很喜欢,但从画面来讲,我更喜欢“牛耕图”。早年朋友曾送我一幅“牛耕图”拓片,至今我一直珍藏着,并不时拿出来观赏。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汉画像石历史知识,我曾专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尤其以牛为体裁的汉画像石。我了解到,牛是古代人们崇拜的偶像,曾是远古的民族图腾,并在农耕中逐渐演变为农神,是我国古代对耕牛崇拜观念在神话领域里的一种形象反映。尤其到了汉代,人们崇拜牛,把牛奉为神灵。汉代牛耕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牛成为“耕农之本”,并对农耕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汉画像石中牛耕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牛车图”“击牛图”“斗牛图”“牛耕图”等。而“牛耕图”,则再现了当时牛耕技术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和农业生产条件及农耕文化的发达水平。

堂弟这么远能坐车来观赏我们村出土的汉画像石,难道近咫尺的我就不能去吗?何不约堂弟一起去呢?堂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凭借家乡盛产黄梨,把水果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现在一家人已在福建三明定居。不过堂弟发家没忘故乡,一年中有一多半时间在烟台组织货源,闲暇时痴迷于家乡历史文化,这些年他通过田野调查和走访村里的老人,对故乡的故城遗址、历史遗存和历史传说有了不少新的发现,说不定堂弟对这两方汉画像石又会有新的发现和见解也未可知?我期待堂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