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30日
□绪飞
好几位业内人士告诉我,要寻访布老虎制作技艺的老师,非李安玲莫属。
去见李安玲的路上,我脑海里出现了小时候见过的布老虎的样子,大桃双耳直立,通天长尾鱼鼻子,吉祥有余、上下交叉的大獠牙,头顶一个“王”字。智慧的老人说:“老虎的大獠牙是用来锁住邪恶的,坏事进不来,恶语出不去,王字放在通天鼻子上,寓意顶天立地的才是大王。”那时候出生的孩子都要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枕虎头枕。布老虎的存在源于虎图腾崇拜,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一直广受人们喜爱。
他们说,李安玲痴迷布艺。经过我的多次走访,也了解到,李安玲老师的确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
李安玲的工作坊居于小城一隅,她屋里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妈妈,满头银发,那是她母亲,也是她的传承老师。老妈妈身患疾病已经不能做针线活了,常年由她照顾。
在李安玲不到二十平米的工作室里,四壁木架上,所有可利用的空间,摆满了布老虎,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作品。
满架栩栩如生的小老虎,有本土传统布老虎,也有她模仿全国各地的布老虎作品,每一个地区的都不一样,也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大抵还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屋子中间有一张长木桌,几乎占据房间一半空间,上面摆满各色老粗布,都是她收集来的稀有珍品。她告诉我,会生产老粗布的人越来越少了,极难买到,所以她只要看到就不惜代价买下来。桌子一角摆着一个木盒子,里面放着老样本。木盒子旁边挨着针线筐,针线筐里有粗细长短不同的针、针锥、顶针,以及布剪、线剪、剪刀、美工刀、美工钳等。
有半面墙是放线的,棉线、丝线、开司米线、缝纫线、手工线,各种颜色、质地应有尽有。
布老虎属于纯手工制作,流程复杂,制作布料以老粗布为主,内容多传统图案,或绣或贴或镶,针法以平针为主共计20多种传统针法。最难的是设计新作品画样子这个环节,没有一定的美术设计实践功底很难创作。
今年54岁的李安玲是枣庄市李氏传统布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经过田间走访结合传统,创新了属于枣庄本土的传统布老虎形象,命名《枣庄虎》,填补了枣庄本土布老虎形象在全国行业中的空白。她从事民间传统工艺30余年,获得33项传统布艺的发明专利。
我一坐下来,就迫不及待央求李老师教我做一个小老虎,我选择了李老师独创的一种小巧精致的老虎挂件,寓意虎佑吉祥、虎保平安。
李老师手中正在做的是一套独创的春夏秋冬虎,目前在做夏虎。布料全是她自己染制的,因为市场上没有她想要的花色。她甚至在前一年摘了青柿子,发酵半年做柿子染,只为下一年缝制布艺大石榴。
我们一边做针线活,一边不紧不慢聊天。这场景把我带回小时候的记忆。外面冰天雪地,屋里烤着暖烘烘的火,母亲穿针引线“做生活”。过去的人们,日子的节奏慢,心中欲望少,一代又一代的母亲,通过一针一线把生活穿起来,时光漫长安静。可现在的我做一会活儿如坐针毡,绣虎鼻子的时候,充满挑战,让我屡屡有受挫感。
李老师看到后,一次次丢下手里的活来指点我。
她回到座位上后也遇到了问题,眼睛几乎贴到布上,又拿开老远,仔细看半天再重新开始。原来,她从小有眼疾,视力仅有0.3,她经常凭感觉去缝去绣,33项布艺发明专利就是靠这双眼睛得来的。怕视力越来越差,她已经在计划,要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布老虎制作技艺保留下来。
她一边做活一边说:“咱们做东西的时候,要想着持久性,哪怕用旧了也舍不得丢,因为它拥有我们的感情,东西不要多,要少而精,五色令人目盲呢!”
常有同行来请教,她无私把自己的原创作品拿给别人学习。她说要放开自己,要大胆给出去,不怕被模仿,没有人学习怎么传承?她把学习看作第一重要的事情。
2018年她去天津大学进行非遗研培学习,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只有李安玲是区级传承人。组织这次研培班的是天津大学专业研究传统民俗布老虎(虎文化)的专业教授马知遥先生和他的精英团队。当时她觉得自己像井底蛙终于见到天是什么样子!珍惜、喜悦……她把一个月过成了两个月、甚至半年……她希望学习的时间再长一些。学习过程中,她一遍又一遍问自己,为什么山西布老虎形象、河南布老虎形象、东北布老虎形象……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展现在布老虎专家学者面前,而枣庄布老虎去哪儿了呢?为什么虎文化研究专家没有看到呢?是枣庄布老虎形象不够好吗?多日辗转反侧让她暗下决心,要让枣庄布老虎走向全国,她觉得自己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她开始总结枣庄本土布艺特征。
从天大学习回来,她把所有精力放在走访上,先从她的启蒙老师——母亲开始,她要把没做的功课全补上。走访的人中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年轻的71岁。现在有好几位都不在了,她心里又遗憾又庆幸。当然还有开心的时候,在走访了本市和省内其他地市的老人后她了解到,原来枣庄布老虎形象是很独特的,有深厚的本土底蕴。经过两年走访,她整理了所有关于枣庄传统布老虎的特点。
这时她又接到了天大的通知——参加非遗研培高研班。她高兴得像个孩子,心里想,一定要借此机会把枣庄布老虎形象推出去。她第一次站在天大讲台上,面对众位学者,一手拿话筒一手托起枣庄布老虎,那一刻她很自豪,她讲的时间最长,得到的掌声最多。经过第二次学习,她对布老虎艺术的理解更加厚重了。为了抢救、收藏布老虎作品,她还花高价在民间收购布老虎老件,有的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她一一拿给我欣赏,精美的做工让人赞叹民间百姓的智慧,每一件作品在当时都是被孩子们使用过的,倾注了亲人的爱。李安玲,就是通过这些方式一点点扎根、成长,她说:“我就是为布艺而生!”
现在,人们对布老虎的需求量减少,它只是作为一种稀有的工艺品存在,一种记录记忆的形式存在,况且每一件都是手作,不能量产,收入也就非常有限。可是,这些都不能阻挡李安玲的热爱,她总是笑呵呵,总是一脸阳光,总有用不完的耐心。
老虎挂件做好了,从没这样奢侈过,用完整的一天手缝一个布艺物件。走在路上,耳边仍在回响李安玲的声音:“我想有一个大一点的工作间,我想有个染坊,我想要做的事情还有太多……”我也想为她做点什么,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她的愿望都能实现;希望布老虎制作技艺,这根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纽带不要断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