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宰予昼寝

2022年08月24日

□常永坤

人老了,往往“现在的记不住,过去的忘不了;坐下就打盹,躺下睡不着”。而今我对这几句渐有体会,尤其午饭后,那必定哈欠连天,非要躺下睡上一会儿不可。实际上想睡也睡不着,只是迷瞪一阵儿,走走过场而已。看来人上了年纪,谁都躲不过这一客观规律。

其实,不光人老了容易打盹,不少中年人也有午休的习惯。我二三十年前就深有感触,一到点就容易犯困。特别是到外地出发,不像在自家那么从容,午饭后那段时间实在难捱。假如去一个跨时区的国家,除了倒时差让人晕天晕地,不午休更觉昏头昏脑。每当中午吃饱喝足,几乎无不睡眼惺忪。如果赶上饭后就开会或听课,那摇头晃脑的表情就更显滑稽。

中国人的午睡习惯,如果不算庄周化蝶、南柯一梦等神话传说,有史可鉴的《论语》记载的“宰予昼寝”,大概也有2500多年了。宰予是孔门“黄埔”弟子,好学深思,能言善辩,位列子贡之前。因“昼寝”,大白天睡大觉,被孔子一顿痛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骂了还不算完:“于予与何诛(对于宰予这小子,还有什么好责备的)?”一个“昼寝”,居然惹得孔老夫子深恶痛绝,甚至还由此颠覆了孔子对人的言行的看法。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翻成白话文就是: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看人的方法。

宰予本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求学时极为尊重自己的老师。孔子死后,他还极度推崇这位师尊:“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他说他看自己的老师,远在尧和舜之上。就是这样一个拥戴老师的学生,大白天睡了一觉,竟惹得孔子大动肝火。当然,孔子动怒,“昼寝”是表因,恐怕还有宰予曾正面对他的学说提出过质疑,让孔子心中不悦,借机发泄,借题发挥。但不论怎么说,在孔子眼里,午睡白白浪费有限的光阴,是不思进取的表现,是对人生的无端消磨。

只是睡了个午觉,再好的学生也成了孔圣人眼中的“朽木”“粪土”,这种小题大做,直接将午睡与慵懒、不成器联系起来,并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的著名元曲《牡丹亭》里,也有一个批评午睡的桥段。剧中的南安太守杜宝一出场,便向丫鬟春香询问女儿杜丽娘的情况,紧接着就教训起女儿来:“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显然杜太守也是把午睡当成了偷懒,不仅睡午觉的女儿不对,连女儿的老娘也无辜牵连。

也许受到孔子批评宰予昼寝的启发,后世名利场的人少有去动午睡念头的,有的只是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或在吃过午饭的休憩时间加班工作。宋代史学家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曾说,他任谏议大夫时,朝会期间,午饭之后,便博览唐宋史杂著,同时纂辑自己的见闻以补缀,最后积累成这部记载掌故时事的笔记《春明退朝录》。这种超越卧榻的人生追求和蚂蚁般勤勉的工作精神,既符合孔圣人的要求,也肯定会被当朝赞许。可以想见,宋敏求得到的,那是一定要比挨骂的宰予好得多。

睡午觉受责备,把睡午觉的功夫用到工作学习上则获嘉勉,这是我们这个文化古国最为励志的故事之一。睡不睡午觉,什么时候睡午觉,都与事业、成功密切相连。即使先前睡过午觉的,以后在成就大事业的时候,也不得不放弃睡午觉。诸葛亮高卧隆中时,把午睡当成人生莫大的快慰。刘备第三次去茅庐恭请他的时候,不正听见卧龙先生午睡醒后吟诗作乐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可一旦接受了刘皇叔三顾之请,诸葛亮岂止昼寝不可得,连夜眠也难以安枕了。“受命以来,夙夜忧勤”“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武侯的忠诚敬业,令后人敬佩感动。假如诸葛亮一如卧龙岗般闲适地睡午觉,中国历史上怎会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壮烈故事?

博取功名的人对午睡不以为然,而诗词歌赋圈的文化人,却往往把这桩小事看得很重。唐代诗人李建勋宁肯错过品酒郊游赏美景,也不愿耽误睡午觉:“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清明日》)。白居易显然对睡午觉理解很深,他在《昼寝》诗中反问:“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到了南宋,杨万里更将普通的午睡搞得诗意浓浓:“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成吉思汗时期的耶律楚材也说:“闲眠白昼三杯酒,静对青松一曲琴”(《过武川赠仆散令人》)。睡午觉的情致,在他们那里是何等的悠然自在、恬淡惬意、清新飘逸!

俗事的午睡不俗,甚至还是甜蜜的片刻享受,却也要分场合。当睡则睡,不该睡绝不能睡,睡了,就可能惹出麻烦,其后果那是比挨顿臭骂的宰予、遭顿数落的杜丽娘母女还要严重。《春城晚报》《都市时报》《新京报》等多年前都曾报道,云南省昆明市某县一位副局长,在市里召开的专题讲座上打瞌睡,被市委主要领导同志严厉批评。只隔一天,那位副局长所在的县立即召开纪委全体(扩大)会议,打瞌睡的副局长被勒令辞职,该局局长也因负有直接责任向大会作了书面检查,并通过县电视台向全县播出。你看丢人不丢人?

比影响升迁、丢了面子还要严重的,有可能牵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晚清末年,曾在中国生活了54年、亲眼见证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英国人赫德,在日记中悲观地写道:中国“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睡着了”(文汇出版社《绝版李鸿章》)。大清国实在是睡得太久、太沉了,到了非暴风骤雨电闪雷鸣无法唤醒的地步,这个庞大帝国的倾覆也就在所必然了。

吃喝拉撒睡,人之天性也,生理层面的睡眠毕竟人人都离不开。夜卧晨起是生活的自然节律,午间小憩则是人生的畅情快事,只是别睡过了头,别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要不要午睡,的确不能一概而论。就是严厉责骂宰予昼寝的孔圣人,真到了困顿难耐的时候,也是大白天就睡。否则,《吕氏春秋》也不会有这样的记载:“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