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饺子喽

2022年01月25日

□侯贺奎

“好吃不过饺子”。在鲁南农村,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吃饺子预示着喜庆、团圆、吉祥。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向往,统统融入包饺子、吃饺子的全过程。

饺子,也称“扁食”。除夕包饺子,是千古流传的习俗,也是人们辞旧迎新,祈福求吉的特有方式。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紧缺,生活贫困,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吃顿饺子是十分奢侈的事。那时千家万户的孩子特盼年。说是盼年,还不就是盼望饺子?没有饺子,这个年是一大缺失,没有饺子,这个年就算没过。因此饺子就成了过年的一个标记。

乡间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你看,家中长者挑着肩担四处奔忙,赶四集,溜四乡,备年货,迎新春。农妇们则端着精挑细选的地瓜干,在碾盘跟前挨号排队,轮到谁家,就把那干干净净的地瓜干摊到碾上,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握住轧碾棍,用小腹顶着,推动石碾缓缓前移。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把轧成面的地瓜粉摊到一旁,经过细箩筛选,剔除杂质,留下“精粉”用来包饺子,地瓜面在那个时候应该是上等食材了。

有了饺子粉,再备饺子馅。大白菜,水萝卜,家家皆有。除夕前一天,礤上一筐水萝卜,切上一盆白菜丝,上锅滚水一烫,捞出,控水,剁细,就成了饺子馅;生产队饲养一年的大肥猪,宰上三头两头,各家各户分到三斤五斤不等,割上一块,用刀剁细,掺进一大盆的萝卜馅里;前来沿街叫卖的豆腐挑子,刚一落脚便被围得水泄不通。要知道,这些过节的物资,无论是猪肉,还是豆腐,那都要算计着食用,一部分用做饺子馅,另一部分则是用来做招待亲朋好友端上餐桌的菜肴。除夕夜,万家灯火,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开始包饺子,过新年。和面的,调馅的,擀皮的,包饺子的,气氛热烈,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各展其艺,各显其能。老规矩一成不变,头个饺皮包麸子,预示着一年四季有福享,二个饺皮包上钱(硬币),来年又是发大财,三个饺皮包着糖,未来生活如蜜甜。孩子们也不例外,参与其中,也在享受着一种情趣。身边的大人不停地念叨,嘱咐:“包扁食,不要样,来回倒去三小趟”。言外之意,饺子边缘要捏结实,不然,饺子下锅很容易开口,饺子馅会满锅漂。

煮饺子,极有乐趣。大人站锅边,勺子不停地贴着锅轻轻推动,唯恐饺子与铁锅相粘,造成破损。孩子们站在一旁,两眼直盯着锅里饺子。开锅之初,沸水把饺子慢慢地推向周边,沸水到达顶点,中间有了向上喷涌的水柱,那满锅如同月牙形的饺子活像一个个金元宝,上下跳动,左右翻滚,场面甚为壮观。不几分钟,胖乎乎、香喷喷的饺子出锅,端上饭桌,满屋飘香。麸皮的饺子在哪?有钱有糖的饺子在哪?人们在隔皮猜瓜,恨不能头一口就咬到它!

品着除夕的饺子,快乐映在脸上,幸福埋在心里。饺子,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印证着社会的发展。时光飞越五十年,我国已进入文明富裕的新时代。吃饺子不再是一种奢望,也并非除夕可吃。它早已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市场食材丰富,随处可见。虾仁、鸡蛋、韭菜,加上调料,搭配成三鲜馅,包出的饺子鲜味十足;猪肉、牛羊肉,分别与胡萝卜、芹菜、豆角相融合,再选用上等的小麦精粉做饺子皮,包出的饺子晶莹剔透,可谓色、香、味俱佳;如懒于动手,那就去大街小巷的饺子店,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作为花甲之人,能亲眼目睹饺子的发展演变,真得好好珍惜这个美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