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花鼓”活态传承

2020年11月07日

学生在台儿庄古城向游客表演鲁南花鼓

观看学生训练动作

练习花鼓

给学生化妆

在练功房向学生演示鲁南花鼓基本动作

讲解花鼓要点

压腿训练

寻文波 吉喆 图/文

2013年6月,鲁南花鼓被山东省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诞生于京杭大运河畔的枣庄市台儿庄,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广泛流传鲁南、苏北等地区。一般由一人组成,一琼伞,两扇花,两鼓手。其中以一鼓手、一扇花为主,其余为辅。道具、服饰简单、纯朴,贴近生活。其表演风格着重突出风趣、幽默、粗犷、奔放等特点,又不失优美、流畅和细腻之风韵,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风情,别具一格。

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收集整理鲁南花鼓剧目,鲁南花鼓传承人龙雪梅不禁感慨:“1980年前后,时任耿忠胜老师参加收集整理《民舞集成》(山东卷)的工作。在挖掘整理工作中,发现了流行在台儿庄运河两岸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瑰宝——鲁南花鼓。当时这种老百姓自娱自乐的民间舞蹈已近濒危。为抢救这一文化遗产,我和耿忠胜老师一起走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干农活、一起聊天、一起表演,用文字、图画、录音等手段,对鲁南花鼓做了部分尚存资料的记录。同时,对当地历史、运河两岸人民生活和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加工、贯穿,终于完整地编排出《鲁南花鼓》,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收编在册”。

龙雪梅成为鲁南花鼓的传承人,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鲁南花鼓之中尝试运用了“拉魂腔”的部分艺术形式,在保留原有的唱调和清新自然风格的同时,在唱腔曲调上多吸收渔灯秧歌、运河号子的养分,尝试突破鲁南花鼓人员的限制,由五人改为十余人甚至数十人的群舞,在表演形式上更加贴近了时代韵味,为走向荧屏、剧场、景区奠定了基础。1992年,龙雪梅编排的大型舞蹈《鲁南花鼓》走上了舞台。随后,该节目走上荧屏,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民间舞蹈艺术比赛大奖。

1992年出生的李亚婷是龙雪梅的学生之一,自5岁开始跟龙雪梅学习舞蹈。她深有感触地说:“在生活中,龙老师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严苛,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完美。小时候不理解,走上舞台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如今,她已经成为台儿庄古城表演队的顶梁柱。

2018年10月,龙雪梅被山东省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鲁南花鼓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她已先后培养出鲁南花鼓骨干学员2000多名,鲁南花鼓艺术也已盛行到运河两岸的村村户户,成为节庆期间运河两岸人民喜闻乐见的自娱自乐节目。同时在台儿庄古城向游客进行展演,让游客零距离感受鲁南花鼓的魅力,实现了活态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