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你不是脆弱,你只是病了(上)

2020年09月14日

2019年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上17岁在校职高学生汤某跳桥身亡。2019年10月14日,韩国女星雪莉在家中自杀身亡。2020年6月10日,博纳影业副总裁黄巍跳楼自杀。2020年7月18日下午1时三浦春马被发现在东京港区家中上吊自杀,送往医院后确认死亡。2020年9月1日镇江句容香江公馆小区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一名15岁的少年当场死亡······

很多人都知道,每年9月10日是教师节,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也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尽管我们不愿意面对它,但是它每天都在发生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逾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亡,是15至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就国内来说,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是我国总人口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自杀,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人的事情,但自杀带来的影响并不会随着一个生命的消逝而淡去。曾有学者做过研究估算,每一例自杀案例,都至少会对身边的6个人的生活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在很多自杀案例中,大多数都属于冲动型自杀。有研究显示,大约1/4的企图自杀者,从产生自杀念头,到实施自杀行为,时间间隔不到5分钟。冲动自杀,比我们想象得要多的多。然而面对自杀,我们依然需要了解一些可能发生的征兆,并作出一些可能的预防,哪怕一点点有效的干预,都可能去挽救一个鲜活的生命。

这些自杀误区,您都了解吗?

误区一:与想自杀的人讨论自杀会诱导其自杀,讨论自杀能帮助他们理清头绪,找到控制能力。误区二:嘴上说要自杀的人不会自杀,事实上大多数自杀者都曾流露自杀念头或向别人提起过。误区三:自杀是不合理的、愚蠢的,大多自杀者都有其充足的理由,不应盲目指责自杀者。误区四:自杀有遗传性,自杀没有明确遗传性,充其量是学习的或境遇性的。误区五:想自杀的人开始变得慷慨或分享财产,他们开始计划新生活了。这种情况恰恰很可能是自杀者在做自杀前的准备,要给予高度关注。误区六:儿童不会自杀,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因为模仿或不良信息引诱,儿童也会自杀。误区七:自杀干预无效,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者一旦产生自杀念头,往往不会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剧烈的精神斗争过程。我们要做的,正是要在发现自杀线索时给予真挚、诚恳的帮助,比如通过谈话,尽量把自杀者的注意力从自杀转移到别处,使其去寻找其他的方法解决内心的冲突;或者陪他去看医生,请求专业的帮助,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和自杀者的精神痛苦。

(未完待续)